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正文

雙洋橋往事

大凡富庶之地,都是兩水匯合之處,水深流緩,大者可建都會,如上海、武漢、重慶等,中之者可開城置縣,小之者亦可聚村成鎮。尤溪縣溪尾鄉也不例外,有一條美麗的溪流溫情款款地流經長華村和溪尾村,與半嶺溪會於松峰山腳下,如同雙蓮般環繞兩個村莊上萬畝沃野平洋,故溪名“雙洋溪”。雙洋溪發源於湯川鄉北山岩,相傳,大儒朱熹慕名而來,只見溪中巨石林立,河床怪石嶙峋,犬牙交錯,溪中魚躍鶯飛,水上魚歌互答,綠竹夾岸,美不勝收,橋岸連通,阡陌縱橫,水口處一峰卓立,山下聚水成潭,魚鱉繁殖,果然是個溪山俱美之處,朱熹便給處於雙洋溪水尾的村莊取名“溪美村”。由於“美與尾”發音相似,後人竟把“溪美村”叫成“溪尾村”了。溪尾村最初是周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後有林、卓、鄭、黃氏相繼遷入安居,如今已是諸多姓氏群居之地,由一個小自然村開闢成為一個別具田園風情的小鎮。

溪尾鄉曾經是省道三明到福州必經之路,宋時屬興文鄉長安里。明代至民國初期皆為十八都。民國23年(1934年)屬第三區;民國25年屬第二區辛田鄉;民國29年辛田鄉更名為華辛鄉。1950年起,溪尾與湯川合併成立第四區。1953年四區改稱湯川區。1958年,撤片、鄉(鎮),設立人民公社,溪尾為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稱溪尾人民公社。1959年12月撤銷溪尾人民公社,併入湯川人民公社。溪尾鄉屬丘陵地帶,山嶺起伏,土地肥沃,植被茂盛,物阜民豐,自古盛產稻米、木材、蜂蜜和茶籽油,百姓安居樂業。

在雙洋溪上曾經架起一座雄偉壯觀的木拱廊橋,聯通溪尾村和長華村之間,故名“雙洋橋”。雙洋橋自古是扼守尤溪東南一隅的交通要道,是古官道必經之路,沿溪北出華蘭、尤溪口可達省城福州,南去經安陽,長門、中仙可至永泰、德化直至泉州,東西縱貫縣城至湯川、莆田。據《尤溪縣誌》記載,雙洋橋始建於明代,舉人黃鱸登募建,至清嘉慶十六年里人、蓬春寨寨主黃廷貺重修,同治九年黃金聲重修,後又經幾度興廢,最後於民國初年由前清秀才黃韓富和前清太學生周尚壆募緣鼎建,自此,雙洋橋上客商往來絡繹不絕,廊橋也成了旅客南來北往歇腳的驛站。雙洋橋單跨全長33米,橋寬6米,為全木單拱廊橋,橋庭為雙檐歇山頂式結構,飛檐斗拱,雕樑畫棟,為十八都第一橋,橋上供祀觀音大士神位。雙洋橋上有遠近聞名的“雙洋圩”,每逢圩日橋上擠滿來趕圩的十八都民眾,交易山珍海貨,盛況空前,鄰近安陽、黃林、華蘭村民也都紛至沓來。可謂一時人聲鼎沸,一派繁華景象。夜晚則是方圓十里少男少女談情約會的好去處。於是雙洋橋便成了遠近聞名的“情人橋”。

解放前在雙洋橋的西側建有幾棟民宅,分別為客棧、麵館、百貨,藥鋪等,以及民國時期的鄉公所,解放初期仍是溪尾人民公社辦公所在。據說,時值人民公社回響 * 的號召掀起“掃盲”運動,公社在橋頭立一塊大黑板,凡有過橋之人,不論男女老少,不論本地人、外地人都要認讀黑板上諸如“ * 語錄”之類的文字,否則不能過橋。正如當年老聃過函谷關留下千古奇文《道德經》一樣,雙洋橋也成了當時教化民眾、啟發民智的一個關口,也算是一座“文化橋”了,是為一善。

雙洋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由於年久失修,被拆除變賣,得現金3萬元人民幣,並由當時長華大隊記,也就是黃韓富的曾孫黃邦順多方籌款,在雙洋橋上游50米處重建一座水泥石拱橋。如今,雙洋橋只剩下幾個斑駁的基石,和那些漸漸遠去的往事。

來源:三明日報 2017-09-25 19:43:49
雙洋橋往事_雙洋橋往事作文0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