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正文

六代同堂傳佳話

在連江縣透堡鎮隴柄村,有一座楊氏祖室,原由楊氏二世祖楊均建於宋代,面積165平方米。2006年,其後裔拓基展貌,甚為壯觀。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又在透堡楊厝街建楊氏宗祠。宰相葉向高曾為該祠中堂匾額題字“敦睦高風”,工部右侍郎董應舉亦為門額和插屏額分別題字“義門”“教義堂”。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宗祠,道光二十年(1840)完善宗祠前座,2006年在原貌上修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透堡楊氏在當地根深葉茂,清名遠播,實則與闔族“六代同居”的和睦親善佳話密不可分。

北宋宣和末年(1119-1125),楊氏河南固始人楊宅仁為“避金亂入閩”,遷建寧(今建甌)一帶。其元孫楊熙於宋端平年間(1234年~1236年),攜子徙居連江隴柄村,為遷移透堡的始祖。此後楊氏歷代先人耕讀傳家、敦睦孝友、熱心公益,備受鄉鄰敬重。

至元初第七代裔孫楊宗連,崇德尚義,辦事公道,對族人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其伯父楊佑去世,遺下兩幼兒。楊宗連視如同胞,撫養愛護。其孝友義行,得到妻子陳氏的堅定支持,更得到族人的充分認可,不分爨成為大家的共識,進而奠定了六代同居之基。

楊宗連以身作則,財不私蓄,事事為先,力不吝存。於是乎,合家以之為楷模,各盡所能,男耕女織,耕讀持家,滿庭祥和義氣。

和諧的家風養育了代代楊氏家族。六代同居時最為著名的要數第十一代楊崇。楊崇生於明太祖洪武年間(1388年),慈心善意,尊重長輩,友愛至親,正人正己。

所有家人外出經營,寸布粒米的收益,全部歸公並記錄在冊。外出做客,要求衣帽整潔、形象優雅。禮服不得私用,廳堂上設衣架,掛各型號服飾,得體者均可輪流穿著。嬰幼兒餓啼,乳婦互哺,不擅專自己的兒子而哺乳。沐浴用水,以冷易熱。10歲以上統一持一小桶,裝冷水易熱水。否則,不輕易單取熱水。

新媳婦入門,第三日早上,去除華麗服飾,著樸素裝飾,在廳堂上謁見公婆與族人,聆聽祖訓,舉行“椎布”禮。所有嫁妝、細軟,不論豐寡一律充公。嫁入“義門”楊氏,即意味著衣食無憂,過上均富生活,因此不必有私物,以免滋生攀比之風。

曾經有位富家女嫁入“義門”楊氏,私嘆飲食清淡,嫌無肉食。楊崇得知,立即宰大豬一口,全家共享。新媳婦見狀極為慚愧,遂與家人共食尋常飯菜,再無怨言。

另據傳聞,楊氏滿門和睦之風,甚至感化了雞鴨禽類。餵食時若有一隻雞未到,所有的雞都翹首等待,不肯下啄。待到齊後,才一併啄食。這傳聞自然不可深究其真偽,但也反映出楊氏被贊為“義門”的根由所在。

根據朝廷法律,楊氏祖祖輩輩負責戍守陝西邊關鳳陽城。應徵者終身戍邊,子孫同樣戍防,不得更換。離家近的,還可以按年次序前往戍防;若離家千里之遙,回歸故土,終成奢望。

明初,朝廷征戍,楊銅、楊鐵爭相應徵。此時,楊崇的侄子楊孟上前高聲說:“二位叔叔別爭了。我是長子,也已長大,理當讓我去。”

楊孟身著戎裝,隨軍前往鳳陽途中,傳令官忽然傳來聖旨:軍隊轉戍連江定海城。這真是個天大的喜訊,從此楊氏一家聚樂如初。

也許是平安幸福的日子創造了健康人生,透堡楊氏人丁興旺,健康長壽。據楊氏族譜記載,“初年(元初)七十餘口,季年(明初)倍之”,其家族創造了“48年無喪事,36年無哭聲”的奇蹟。

來源:福州日報 2017-11-26 14:48:52
六代同堂傳佳話_六代同堂傳佳話作文0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