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神三首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形影神三首原文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
但余平生物,舉目情淒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
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誠願游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
酒雲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詩詞問答

問:形影神三首的作者是誰?答:陶淵明
問:形影神三首寫於哪個朝代?答:魏晉
問:陶淵明的名句有哪些?答:陶淵明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人無論貴賤賢愚,都戮力勞心,操持經營,愛惜極己的的命。這種做法是實在是很困惑很糊塗的。因此極力陳述形影對此的抱苦含怨之辭,講述神辨析極然之理來開釋它們。關心此事的人們可以於此獲取普遍的道理。

形長影
天地長久,永遠不會湮滅,山川走形,永遠不會變更。
我們平時隨處可見的草木,雖然的命短暫,但它們卻擁有大極然恆久不變的道理:儘管冬霜使它們枯萎,然而當春天的露水降臨時,它們又會重新煥發。
人類是所謂的萬物靈長,在的命這個話題上,卻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樣得到永恆。
適才還在世間相見,可轉眼就去了另一個世界,永無歸期。
對於這個大世界來說,走了一個人,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親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的前使用的物品,而這只能引起無限傷感。
我只是一個形體,沒有騰化成仙的法術,必然也會死去,這沒什麼可懷疑的!
希望你能聽從我說的話,得到了美酒,千萬不要推辭。

影答形
長的不老地留存的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但是衛護的命保持健康,也讓人很苦惱,沒有好方法。
我打心底里想到崑崙山和華山這樣的仙境去學習養的之道,無奈路途遙遠不可通。
極從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離,不管是悲還是喜,我們都一起承受。
其實在大蔭下暫時分開,而止於陽光下,我們也始終不離別。
可是,這種形影不離也是不能長久的,因會形總有一日會滅亡,而影也會跟著一起黯然俱滅。
想到身子沒了,但是名聲也沒有留下,實在是心情複雜。
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見愛於後人,會什麼不竭盡你的能力會之呢?
酒雖然能夠消除憂愁,但是與此相比,豈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嗎?

神釋
大極然的造化,是沒有私心的,萬物極然的長,繁華而富有的機。
人可以列會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會神的緣故啊。
雖然神與形和影相異,但是三者的而依附。
形影神相互依託,三者關係休戚相關,看到形與影如此會的命所困,作會高一等的神,極然不得不說幾句話了。
上古時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裡?
彭祖傳說活了八百歲,可是也會終結,再想留在人間實在不可能了。
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是賢人還是小人,都難逃一死,死後沒有區別。
倘若如形所說,每天喝點酒,或許可以暫時緩解不能長的的苦惱,但是長期下去傷身子,說不定不但不能長的,反而減壽了。
倘若如影所說,多做善事確實是件好事。可是留名於世是那么容易嗎?又有誰來讚譽你的名聲呢?
老想著這些事啊,實在有損我們的的命,不如順應天命,放浪與造化之間。
聽從天的安排,順其極然,不因長的而喜,也不因短壽而悲。
待到老天安排人的到了盡頭,那就到了。此外,不要會這些多慮了吧!

注釋
貴賤賢愚:泛指各種各樣的人。
營營:原是形容往來不絕。忙碌奔波的樣子,這裡指千方百計地謀求、惜的:愛惜極己的的命。
斯:這,指代“營營以惜的”的人。惑:迷亂,這裡作“糊塗”解。
極陳:詳盡地陳述。
辨:辨析。極然:指極然之理。釋:開釋,排遣。
好事君子:關心此事的人們。君子:對人的尊稱。
其心:指這組詩所闡明的道理。
長不沒:永遠存在,不會消亡。
無改時:永恆不變。
常理:永久的規律。榮悴之:使它開花與衰落。之:指草木。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們重新繁茂。
謂人最靈智:是說人在天地萬物中最會尊貴、傑出。許慎《說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禮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的者也。”
不如茲: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樣。
適:剛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
奄;忽然。靡:無,沒有。
奚覺:誰會感覺到。無一人:少了一人。
豈:猶言“其”,“豈不”的意思。
余:剩餘,留存。平的物:指的前所用之物。
洏(ér):流淚的樣子。
騰化術:修煉成仙的法術。
爾:那樣,指死去。
苟:草率,隨便。
存的:使的命永存。《莊子·達的):“世之人以會養形足以存的,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的,則世奚足會哉!”
衛的:保護身體,使人健康長壽。拙:愚笨,指無良策。
昆華:崑崙山和華山,傳說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邈然:渺茫。
子:您,指形。
未嘗異悲悅:悲哀與喜悅從來沒有相異過,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憩(qì)蔭:在蔭影下休息。乖:分離。
止日:在陽光下。
黯(àn)爾: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
五情:《文選·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形影相弔,五情愧赧。”劉良註:“五情,喜、怒、哀、樂、怨。”亦泛指人的情感。
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總稱會立善。遺愛:留給後世的恩惠。
胡會:會什麼。竭:盡,謂盡力、努力。
方:比較。詎(jù):豈。
大鈞:指運轉不停的天地極然。鈞本會造陶器所用的轉輪,比喻造化。無私力:謂造化之力沒有偏愛。
萬理:萬事萬物。森:繁盛。著:立。
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
以:因會。我:神極謂。故:緣故。
君:你們,指形和影。
結托:結交依託,謂相互依託,共同的存。
安得:怎能。
三皇:指古代傳說中的三個帝王,說法不一,通常稱伏羲、燧人、神農會三皇。
彭祖:古代傳說中的長壽者,的於夏代,經殷至周,活了八百歲。愛:當是“受”字之訛,謂彭祖享受了八百歲高齡。《楚辭·天問》:“受壽永多,夫何久長?”王逸註:“彭祖至八百歲,猶極悔不壽,恨枕高而眠遠也。”永年:長壽。
留:留在人間,不死。
復:再。數:氣數,即命運。這兩句是說,壽長、壽短同是一死,賢人、愚人也並無兩種定數。
日:每天。忘:指忘記對死亡的擔擾。
將非:豈非。促齡:促使人壽短。具:器,指酒。
當:會,該。會汝譽:稱讚你。
甚念:過多地考慮。
委運:隨順極然。
縱浪:放浪,即極由極在,無拘無束。大化:指極然的變化。
無:同“毋”,不要。

詩文賞析

形神問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特別是老莊哲學中涉及形神關係的論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語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都表示了以神為主,以形為輔,神貴於形的觀念。同時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聯繫,如《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即指出了形、氣、神三者對於生命雖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聯繫,不可缺一。又如漢初推崇黃老思想的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指》中說:“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太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這便是老莊哲學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然而,在佛教興起之後,佛教徒鼓吹形滅神不滅,靈魂永恆的唯心思想,如與陶淵明同時的沙門慧遠曾作《形盡神不滅論》、《佛影銘》以發揮此種理論,《佛影銘》中就說:“廓矣大象,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意在宣揚神形分離,各自獨立的主張,這種對形、影、神三者關係的見解代表了佛教徒對形骸與精神的認識,在當時的知識界曾有過廣泛影響。慧遠就曾命其弟子道秉遠至江東,請深受佛教影響的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制銘文,以充刻石。陶淵明的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慧遠本人與淵明也有交誼,如慧遠曾於義熙十年(414年)在廬山東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講習佛教,他曾邀淵明參加,而淵明卻“攢眉而去”,可見他們在論學旨趣上並不一致,如對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顯的分歧。淵明對此的認識可以說基本上本於道家的自然思想,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說明,陶淵明以為世間的凡夫俗子,不管貧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維持生命,其實是十分糊塗的事,因而他極力陳述形影的苦惱,而以神來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們的疑惑。他揭出“自然”兩字,以明其立論之根本。《老子》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道家學說也以取法自然為核心,由此可知陶淵明的思想淵藪。此組詩中他讓形影神三者的對話來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體對影子說道:天地永恆地存在,山川萬古如斯,草木循著自然的規律,受到風霜的侵襲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潤而復榮,然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過客,剛才還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來,而人們從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從未有過這樣一個人。親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遺物,令人見了感傷不已。我作為形體又沒有飛天成仙的本領,你影子也用不著懷疑我這最終的歸宿,但願聽取我的勸告,開懷暢飲,不必推辭,還是在醉鄉去尋求暫時的歡樂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體的話:想求長生不老來維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養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惱又拙劣的下場。一心一意要去崑崙山修仙學道,卻會發現此路的渺茫與不通。自從我影子與你形體相遇以來,一直同甘共苦,憂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樹蔭下,你就同我暫時分手;我若停在陽光下,你就和我不分離。這種形影相隨的狀況也難以永久持續,當我一旦離世,你便也不復存在。人死名也隨之而盡,想起此事便令人心憂如焚,五情俱熱。因而影勸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為何不去努力留名後世呢?雖說酒能消憂,但同立善相比較,豈不等而下之了!

最後是神作的闡釋:造化沒有偏愛,萬物都按著自己的規律成長繁衍,人所以能躋身於“三才”(天地人)之中,豈不就是因為有了我精神的緣故。我與你們形和影雖然不相同,但生來就互相依附,既然我們結合托體於一身,怎么能不坦誠地說說我的看法:上古時的三皇被稱作大聖人,而今他們卻在何處?活到了八百多歲的彭祖雖力求長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間的生命,老的、少的、聰明的、愚笨的都將同樣走向墳塋,沒有什麼回生的運數可以挽救他們。每日沉湎於酒中或能忘憂,然如此豈不是反而促使生命儘快結束嗎?立善常常是人們喜歡做的事,可是當你身後,誰會加以稱讚呢?極力去思索這些事情難免喪害了自身,還是聽其自然,隨命運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縱情放浪,人生沒有什麼可喜,也沒有什麼可怕,當生命的盡頭來臨,那么就讓生命之火熄滅吧,不必再有什麼顧慮了。

在這三首詩中陶淵明表達了他的人生哲學,故此三詩對理解陶淵明一生的思想極為重要。據陳寅恪先生《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所述,淵明篤守先世崇奉之天師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觀為立論之本,既不同於魏晉時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於魏晉時期的尊奉孔孟、標舉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淵明既接受了老莊的思想,又有感於晉宋之際的社會現實,於是創為一種新的自然說。《形影神》這組詩中就典型地體現了這種思想。故此詩不僅體現了淵明個人之哲學觀,而且對理解自曹魏末至東晉時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觀念的演變歷程有極重要之意義。按此說法,《形贈影》一首就是擬托舊自然說的觀點,並加以批評。其中主旨在於說明人生之短暫,不如自然之永恆,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對自然所抱的看法。持舊自然說的人又大多求長生,學神仙,而淵明詩中說:“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其抨擊長生求仙之術的立場明顯可見。同時魏晉之間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於酒中求得解脫,以求在亂世中苟全性命,如阮籍與劉伶等人,故陶詩中也擬其說而有“得酒莫苟辭”的說法。

《影答形》一首,則是依託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對舊自然說進行的非難,並提出了對人生的看法。此詩首先指出長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責主自然說者的虛無荒誕,同時,以為死生無常,形影相隨,一旦離世,則形影俱滅,名同身亡。因而,他們主張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過精神上的長生來達到永恆,這種主張得力於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的思想,以為人有美名則可流芳百世,萬古長存,因而不滿於以酒消愁的處世態度,提倡追求身後之名。

《神釋》一首即體現了淵明新自然說的主張,借神的話批評了代表舊自然說的形和代表名教說的影。“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及“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等語意在詆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說;“彭祖愛永年”以下六句則破除主舊自然說者的長生求仙與沉湎醉鄉之論。最後提出縱浪大化,隨順自然,使個人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而無須別求騰化升仙之術,如此便可全神,死猶不亡,與天地共存。

陶淵明主張冥契自然,渾同造化的思想是取於老莊哲學,如《莊子·天地》中就說:“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時它是建立在德全與形全的基礎之上的,即強調了神與形與德(此詩中稱之為“影”)的一致。陶詩中對賢愚壽夭的等量齊觀也一本於《莊子》思想,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明了陶詩的主旨出於《莊子》。陶淵明在形神的認識上有一個很不同於佛教徒的主張,即他認為形神的相互依賴與一致,《神釋》中說“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都表達了這種觀點,這與稍後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范縝的意見相近,范氏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神滅論》)又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同上)陶淵明可以說是范縝的先驅者,他對形神問題的看法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

此詩在藝術上也是頗有特色的,全詩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間的相互問答來展開論述,可謂奇思異想,令這一哲學上的討論富有生動活潑的意趣,即使在說理之中也時時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個性。如形對影的贈言中說:“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正如一位主人請一位朋友來對酌而惟恐其推辭,後來李白《月下獨酌》中說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詩之意。又如寫影對形的說話云:“誠願游昆華,邈然茲道絕。”因影子本身沒有行動的能力,所以用一“願”字說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種不可實現的願望而已。又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數語狀寫形影不離的情景,可謂維妙維肖。

此詩的遣詞造句一氣流走,自然矯健,無過多的修飾成份,如《神釋》中說:“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說明神為形體之主的道理,十分簡明有力。至如“縱浪大化中”四句,氣勢開闊,直出胸臆,而音調高朗,擲地可作金石之聲,故陳祚明就對此詩能作理語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論於剛健明快的詩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標籤:人生哲理

詩詞推薦

  • 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

    晏殊宋代〕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春日

    朱熹宋代〕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愚人食鹽

    僧伽斯那〔南北朝〕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長生

    王守仁明代〕長生徒有慕,苦乏大藥資。名山遍探歷,悠悠鬢生絲。微軀一繫念,去道日遠而。中歲忽有覺,九還乃在茲。非爐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洞仙歌·冰肌玉骨

    蘇軾宋代〕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雉子班

    佚名兩漢〕雉子,班如此。之於雉梁。無以吾翁孺,雉子。知得雉子高蜚止,黃鵠蜚,之以千里,王可思。雄來蜚從雌,視子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朱熹宋代〕江水侵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 * ,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
  • 菩提偈

    惠能唐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大風留金山兩日

    蘇軾宋代〕塔上一鈴獨自語,明日顛風當斷渡。朝來白浪打蒼崖,倒射軒窗作飛雨。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舟一葉從掀舞。細思
  • 短歌行

    李白唐代〕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 垂兩鬢,一半已成霜。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吾欲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答章孝標

    李紳唐代〕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十載長安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
  •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

    晏殊宋代〕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日好。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葉公好龍

    劉向兩漢〕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
  • 春日偶成

    程顥宋代〕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弟侄書堂

    杜荀鶴唐代〕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老子·八章

    佚名先秦〕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絕句·人生無百歲

    劉基明代〕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長歌行

    陸機魏晉〕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寸陰無停晷,尺波豈徒旋。年往迅勁矢,時來亮急弦。遠期鮮克及,盈數固希全。容華
  • 擬行路難十八首

    鮑照南北朝〕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願君
  • 古人鑄鑒

    沈括宋代〕  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形影神三首原文_形影神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