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議佐百姓詔

作者:劉恆 朝代:兩漢

文帝議佐百姓詔原文

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於古猶有餘,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於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土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

詩詞問答

問:文帝議佐百姓詔的作者是誰?答:劉恆
問:文帝議佐百姓詔寫於哪個朝代?答:兩漢
問:文帝議佐百姓詔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近來連續幾年作物欠收,又有水災旱災和疾病成災,我非常擔憂啊。我愚而不明,不知道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我想,我的政策有過失因而執政有過錯嗎?是天道有不順、地利或許沒有得到、人事大都失去了和睦、鬼神被遺棄沒有祭祀嗎?為什麼會這樣呢?養官的俸祿是不是太多了,沒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了?為什麼民眾的糧食會匱乏呢?
  計算(一下)田地沒有更少,統計民眾人口沒有增加,按照人口來算田地,那比古人還有多餘啊,但吃的東西非常不足的,它的根源在哪裡呢?難道是百姓從事商業損害農業的地方很多,還是做酒浪費的穀子很多,禽畜吃掉的糧食很多嗎?大大小小的道理,我沒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要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們討論這個問題,有可以幫助百姓的辦法,用心大膽地廣開思路,不要有所隱瞞!

注釋
間:近、近來。
比:連續,頻繁。
登:作物的成熟和收穫。
咎:災禍、禍根,也可引申為過失。這句是說,不明白它的禍根所在。
度:duó ,量,計算,此處為丈量土地。
末:古有士、農、工、商的順序,商排最末尾。有輕視商的意思。
蕃:繁多。
醪(láo):酒。靡(mí):浪費。
六畜:即馬、牛、羊、雞、犬、豕。
義:道理,意義。
二千石:漢代內自九卿郎將,外至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這裡是以祿俸為職務的代稱。 
博士:秦及漢初立博士,掌管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到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此後博士專講經學傳授,與文帝、景帝時的博士制度有區別。
率意:竭盡心意。

詩文賞析

這篇文章全文共分四段:首段說明憂慮民生的日益困苦。二段從朝廷行正和官吏方面構想民困的原因。三段從民情習俗方面構想民困的原因。末段令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等仔細討論,不可以隱諱。通篇辭、意委婉,官式文書而如話家常,流露在字裏行間的愛民之心,特別感人。漢文帝劉恆是封建社會中一位比較能體貼民間疾苦的皇帝。

標籤:古文觀止

詩詞推薦

  • 五人墓碑記

    張溥明代〕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 進學解

    韓愈唐代〕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
  • 相州晝錦堂記

    歐陽修宋代〕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  蓋士方窮時,困厄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
  • 梓人傳

    柳宗元唐代〕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門,願傭隙宇而處焉。所職,尋、引、規、矩、繩、墨,家不居礱斫之器。問
  • 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唐代〕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
  •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宋代〕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文帝議佐百姓詔原文_文帝議佐百姓詔的賞析_古詩文
  • 唐雎不辱使命

    劉向先秦〕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
  • 祭鱷魚文

    韓愈唐代〕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
  • 虞師晉師滅夏陽

    穀梁赤〔先秦〕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夏
  • 歸去來兮辭·並序

    陶淵明魏晉〕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
  • 五帝本紀贊

    司馬遷兩漢〕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
  • 晏子不死君難

    左丘明先秦〕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
  • 箕子碑

    柳宗元唐代〕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於世,故孔子述六經之
  • 召公諫厲王止謗

    佚名先秦〕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
  • 報劉一丈書

    宗臣明代〕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
  • 象祠記

    王守仁明代〕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鹹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於予。予
  • 送李願歸盤谷序

    韓愈唐代〕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
  • 楚歸晉知罃

    左丘明先秦〕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
  • 待漏院記

    王禹偁宋代〕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聖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
  • 齊宣王見顏斶 / 顏斶說齊王

    佚名先秦〕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說。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
文帝議佐百姓詔原文_文帝議佐百姓詔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