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漏院記

作者:王禹偁 朝代:宋代

待漏院記原文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聖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是知君逸於上,臣勞於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於勤耳,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臣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噦噦鑾聲。金門未辟,玉漏猶滴,徹蓋下車,於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眚薦至,願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四聰甚邇。相君言焉,時君納焉。皇風於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上有憂也,構巧詞以悅之;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門既開,重瞳屢回。相君言焉,時君惑焉。政柄於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下死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竊位而苟祿,備員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為文,請志院壁,用規於執政者。

詩詞問答

問:待漏院記的作者是誰?答:王禹偁
問:待漏院記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待漏院記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王禹偁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禹偁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天道不說話,而萬物卻能順利生長,年年有所收成,這是為什麼呢?那是由於掌握四時、五行的天官們使風雨調暢的結果。皇帝不說話,而人民和睦相親,四方萬國安寧,這是為什麼呢?那是由於三公商討了治國綱要,六卿職責分明,伸張了皇帝的教化的結果。所以我們知道,國君在上清閒安逸,臣子在下勤於王事,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賢相名臣善於治理國家的,從皋陶、夔到房玄齡、魏徵,是屈指可數的。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勞不懈。早起晚睡為國君效力,連卿大夫都是如此,何況宰相呢!朝廷從建國初即沿襲前代的制度,在丹鳳門西邊設立宰相待漏院,這是表示崇尚勤於政務。當朝見之所的門樓上映著一線曙光,東方還未大亮時,宰相就動身啟行,儀仗隊的燈籠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駕到,馬車鈴聲叮?,富有節奏。這時宮門未開,玉漏聲殘,侍從撩開車上帷蓋,主人下車到待漏院暫息。在等候朝見之際,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或許在想,百姓尚未安定,考慮怎樣使他們平安;各方少數民族尚未歸順,考慮怎樣使他們前來歸附。戰事未息,怎樣使它平息;田野荒蕪,怎樣使人們去開墾。德才兼備之人尚未任用,我將推薦他們;奸人在朝,我將貶斥他們。氣候反常,天時不正,災害一次次發生,我願意辭去相位來乞求上天消除滅害;各種刑罰未能廢止不用,欺詐行為不斷發生,我將請求施行文德教化來矯正這些人。懷著深深的憂慮,等待天明入宮。宮門開後,善聽各方意見的天子離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見,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世風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這樣,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優厚的俸祿,那就不是僥倖而得,而是完全應該的。

或許在想,我有私仇未報,考慮怎樣斥逐仇敵;有舊恩未報,考慮怎樣使恩人榮華富貴。考慮著金錢美女,怎樣到手;車馬玩物,怎樣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權勢,我便考慮如何提拔他們;正直之臣直言諫諍,我便考慮怎樣罷斥他們。三時各地報告災情,皇上憂慮,我便考慮怎樣用花言巧語取悅皇帝;眾官枉法,國君聽到怨言,我便考慮怎樣奉承獻媚求得皇上的歡心。他為私事思緒紛亂,強自坐著假睡。宮門開了,金殿上龍目四顧,宰相提出建議,皇上被他蒙惑,政權由此而毀壞,皇位也因此而動搖。如果這樣,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遠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應該的。

因此可以懂得,一國之政,萬人之命,繫於宰相一人,難道可以不謹慎以待嗎?還有一種宰相,他們沒有惡名聲,也沒有好名聲,隨波逐流時進時退,竊取高位貪圖利祿,濫竽充數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寫此文,希望能把它記錄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誡執政的大臣。

注釋
[1] 品物:眾物,萬物。亨:通達順利。
[2] 歲功:一年農事的收穫。
[3] 三公:周代三公有兩說,一說是司馬、司徒、司空,一說是太師、太傅、太保。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為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唐宋仍沿此稱,惟已無實際職務。
[4] 六卿:《周禮》把執政大臣分為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亦稱六卿。後世往往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為六卿。
[5] 咎(gāo):通“皋”,即皋陶(gāo yáo),相傳曾被舜選為掌管刑法的官。
[6] 夔:堯舜時的樂官。
[7] 噦噦(huì):象聲詞,徐緩而有節奏的響聲。
[8] 金門:又稱金馬門,漢代官署門旁有銅馬,故名。
[9] 弭:停止,消除。
[10] 眚(shěng):原義為日食或月食,後引申為災異。
[11] 薦:副詞,表示頻度,相當於“一再”、“屢次”。
[12] 禳:除邪消災的祭祀。
[13] 厘:改變,改正。
[14] 四聰:《尚書·堯典》:“明四目,達四聰。”孔穎達疏:“達四方之聰,使為己遠聽四方也。”
[15] 三時:春、夏、秋三個農忙季節。
[16] 慆慆:紛亂不息的樣子。
[17] 隳(huī):崩毀,毀壞。
[18] 懸:系連,關聯。
[19] 旅:俱,共同。
[20] 備員:湊數,充數。
[21] 棘寺:大理寺(古代掌管刑獄的最高機關)的別稱。

詩文賞析

《待漏院記》是王禹偁為世人傳誦的政論性篇章之一。從題目類型上,這屬於“廳壁記”,實際卻是一篇充滿政治色彩的“宰相論”,以宰相待漏之時的不同思想狀態,將宰相分為賢相、奸相、庸相三個類型,褒貶之意非常鮮明,反映了他對現實政治的憂慮、批判與幻想。

文章開篇探究天道的運行規律、聖王的政治模式,以“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對儒家理想中“垂拱而天下治”(《尚書·武成》)的治道原因進行解釋,藉以導出宰臣勤於政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自然轉到具有“示勤政”之意的待漏院,“勤政”則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第二段先描述宰臣上朝時的整肅莊嚴場面,繼而以“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這個設問作為過渡,圍繞待漏之時宰相們的所思所慮所追求,將這批人分為賢才、奸才和庸才三個類型,勾畫各自的面孔與靈魂。宰相總理全國政治、經濟、軍事、人事、司法等方方面面的事務,位高權重,能夠直接左右皇帝的意志,從而對整個國家造成影響,亦即“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而如何保證相權的正當實施呢?作者把它歸結為宰相心中的一念之差:“思”為公則賢,“思”為私則奸;賢者“憂心忡忡”於安黎民、撫四夷、息兵革、辟荒田、薦賢才、斥佞臣、禳災眚、措五刑,奸者“私心慆慆”於復私仇、報舊恩、斂財富、陟同黨、斥異己、巧言諂容取悅君王;賢者居高官食厚祿而無愧,奸者不保於自身。這兩種人在思想上針鋒相對,對權力與責任的理解和運用亦截然不同,他們也會最終得到相應的獎懲。作者用對比手法分別刻畫二者的內心世界、表現其對帝王乃至國家政事的不同影響,以及各自的結局,使得賢相與奸相勢同水火的狀態更為鮮明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至於庸才,則只以寥寥幾筆為之勾勒臉譜,說他們既無過不必挨罵,又無功不受讚譽,成天隨大流,尸位素餐、濫竽充數、明哲保身而已。

王禹偁是北宋倡導詩文革新的第一人,主張行文要明白曉暢,自然平易。《待漏院記》不僅在結構上具有對稱美,語言成就更為突出:以四字句為基本句式,明快平易而琅琅上口;某些段落靈活押韻並自由換韻,充滿節奏美、韻律美;以“之”字收尾的一系列句式,既整齊勻稱,又有紆徐之致。五十多年後,慶曆新政中失敗被貶的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其中“先憂後樂”的警句固然與此文之中“夙興夜寐,以事一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其構思、布局乃至句式,都可看到《待漏院記》的影子。

標籤:古文觀止議論

詩詞推薦

  • 張益州畫像記

    蘇洵宋代〕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軍夜呼,野無居人,謠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
  • 釋秘演詩集序

    歐陽修宋代〕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而智謀雄
  •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左丘明先秦〕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
    待漏院記原文_待漏院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佚名宋代〕試課陽坡,春後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雲溪風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一壁,比過秦關
  • 報任少卿書 / 報任安書

    司馬遷兩漢〕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
  • 西施灘

    崔道融唐代〕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 陳情表

    李密魏晉〕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
  • 與於襄陽書

    韓愈唐代〕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謹奉書尚書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
  • 勸學

    荀子先秦〕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岑參唐代〕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台月。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功名
  • 報劉一丈書

    宗臣明代〕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
  •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宋代〕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待漏院記原文_待漏院記的賞析_古詩文
  • 報孫會宗書

    楊惲兩漢〕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幸賴先人餘業,得備宿衛。遭遇時變,以獲爵位。終非其任,卒與禍會。足下哀其愚,
  • 相州晝錦堂記

    歐陽修宋代〕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  蓋士方窮時,困厄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
  • 外戚世家序

    司馬遷兩漢〕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興
  • 臧僖伯諫觀魚

    左丘明先秦〕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
  • 單子知陳必亡

    佚名先秦〕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遂假道於陳,以聘於楚。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
  • 豫讓論

    方孝孺明代〕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
  • 永遇樂 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

    辛棄疾宋代〕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
    待漏院記原文_待漏院記的賞析_古詩文
  • 王孫圉論楚寶

    佚名先秦〕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簡子曰:“其
待漏院記原文_待漏院記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