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作者:李隆基 朝代:唐代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原文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詩詞問答

問: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作者是誰?答:李隆基
問: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勞碌奔波,周遊列國,究竟安要做成什麼呢?
如今這地方還是鄹縣的城邑,你終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舊宅曾被後人毀壞,改建為魯王宮。
在你生活的當時,鳳鳥不至,你嘆息命運不好;麒麟出何,你又憂傷哀怨,感嘆世亂道窮。
你一生不如意,看今 * 端坐在堂前兩楹間,接受後人的頂禮祭奠,正如同你生前夢境中所見的一樣,安必你也該稍感慰藉了吧。

注釋
魯:今山東曲阜,為春秋時魯國都城。
夫子:這裡是對孔子的敬稱。何為者:猶“何為乎”。者:無義。
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無處安身。《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歟?”
鄹:春秋時魯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父叔梁紇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於此,後遷曲阜。鄹而邑:鄹人的城邑。
“宅即”句:相傳漢魯共(恭)王劉余(景帝子)曾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及升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敢壞。
“嘆鳳”句:《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說鳳至象徵聖人出而受瑞,今鳳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親見聖之嘆。否(pǐ):不通暢,不幸。身否:身不逢時之意。
“傷麟”句:麟,瑞獸,象徵太平盛世。相傳孔子見人捕獲了麟,曾大為悲痛地說:麟出而死,我的願望無法實何了。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今看”句:《禮記·檀弓上》,記孔子曾語子貢云:“予疇昔之夜,坐奠於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兩楹奠:指人死後靈柩停放於兩楹之間,喻祭祀的莊嚴隆重。兩楹:指殿堂的中間。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末二句大意為:孔子說他曾經夜夢自己坐於兩柱之間受人祭奠,他的夢於今天實何了。不如意,看今 * 端坐在堂前兩楹間,接受後人的頂禮祭奠,正如同你生前夢境中所見的一樣,安必你也該稍感慰藉了吧。

詩文賞析

傷麟:《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國人捕獲到一隻麟,孔子流淚嘆道:“麟出而死,吾道窮也。”夢時同:《禮記·檀弓上》:孔子曰:“余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
【簡析】:
詩中讚頌了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用世精神,對他的一生不得志深表嘆息。就詩而言,並不算好,只因是皇帝寫的,便作為五律的首篇。

開元二十三年(735),玄宗親祭孔子而作此詩。詩意在“感嘆”孔子的際遇。孔子一生生活複雜坎坷,詩只選擇他的棲遑不遇的一面,簡單幾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兩句是嘆惜,三、四句是嘆美,五、六句是再嘆惜,後兩句再嘆美。處處用典,句句切題,整齊有序,一絲不亂。

此詩意在“感嘆”孔子的際遇。全詩以疑問入筆,表現出作者於孔子神像前謙恭行禮,心中感慨萬千,口內喃喃自語的情狀。作者著筆於“嘆”“嗟”“傷”“怨”,寫出了對己對孔子雖“嘆”實“贊”之情,立意集於以“嘆”代“贊”,既表達了自己對孔子一生鬱郁不得志的嘆息之情,又讚揚了孔子“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超凡脫俗的用世精神,發人深省。

此詩用典極多。首聯“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即出自《論語·憲問》:“微生畝問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歟?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疾固也。’”此句本是孔子的憤懣之言,孔子自稱忙忙碌碌,並非逞口舌之長,只是痛恨世人頑固不化,才著書立說,教化世人。作者化用此典故,抒發了自己的無限感慨,像孔子這樣的大聖人,雖終其一生於諸侯之間,勞碌不停,但最終也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作者的同情之心,一覽無餘。另一方面,孔子一生奔波勞苦,為的卻是天下的蒼生,雖屢遭誤解,仍孜孜以求,這又是無比可敬的。因此這一句詩便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績和高貴品質,也表達了作者對孔子的景仰和欽服。

頷聯承接上句,依舊是引用典故,讚嘆了孔子的舊居,孔安國《尚書序》載:“魯恭王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升堂聞金石絲竹之聲,乃不壞宅。”寫帝王諸侯想要擴建宮殿,也不敢妄動孔子的故居。表明孔子的功績即便貴為王侯也望塵莫及,旨在高度評價孔子的尊崇地位。這裡詩人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舊邑故居因為其主人的威望,得以保存至今日,意在側面說明孔子受後世萬民的敬仰,故居尚且如此,何況孔子本人。含蓄、婉轉地表達了自己對孔子的敬重之情。同時,在這裡,詩人委婉地把帝王舉止和孔子功績結合起來,暗示讀者自己也希望入孔子般,承載萬民興衰於雙肩。

頸聯是孔子的自傷之詞,也是借用典故,借孔子自嘆命運不濟,生不逢時,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真實再現了孔子當年孤寂,淒涼的心境。《論語·子罕》中載:“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傳說鳳凰現身,河洛圖出,是象徵聖王出世的瑞兆,然而孔子生逢春秋亂世,刀兵四起。諸侯們只關心自己的領土、霸權、兵力,沒有肯行仁義的聖王,因此孔子自嘆儒學之道沒有用武之地,而自己這些致力於推行德政的人也如那隻被愚人獵捕的麒麟一般,早晚要被這個窮兵黜武的時代所絞殺。“嗟身否”感懷身世,“傷麟怨”則嘆息王道難行。這些都足以喚起了人們對孔子的深深同情和深切的感慨。也表明作者決意推行仁政,以告慰孔子泉下亡靈。

尾聯既是孔子“昨日”的夢想,也是“今日”的現實,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作者一直都有拜祭孔子靈位的夢想,終得實現。“兩楹奠”出自《禮記·檀弓上》,本表示出祭奠禮儀的隆重與莊嚴,用於此,更意為後世對孔子的萬分敬重,末句“與夢時同”又完全符合孔子生前夢見自己死後,靈柩停放在兩楹之間的夢境。孔子不求生前得到大家的認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後,儒學能夠得到弘揚,王道能夠被人主推行,而今夢想成真,也算是對孔子輾轉一生的彌補吧。詩人舉目仰望,孔子的塑像正端坐在殿堂前的兩楹之間,受人祭拜。作者滿懷慰藉之情,祭拜於孔子的靈前,不論是嘆惜、感傷,還是哀怨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對孔子的“贊”中,以“與夢同”表達了自己對孔子夢想終於實現的欣慰之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孔子的“明之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一用世精神終被廣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這首詩追述了孔子一生鬱郁不得志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孔子令人悲嘆的命運。為實現“鬱郁乎文哉”的理想社會,孔子一生碌碌奔波,結果卻無處安身,甚至被困陳蔡,險些喪命。但孔子始終沒有背叛自己的道德信仰。縱使明知鳳圖難出,王道難行,明知自己必將如麒麟般慘遭捕殺,也要堅守道德的崇高,只為將來自己的仁義思想能夠大行於天下,為蒼生謀福,也就在所不惜。既表達了自己對孔子的深切同情,又讚美和褒揚了孔子。結合史料可知,唐玄宗對儒學確實非常推崇,因而他對這位儒學創始人的感情也是真實而深摯的。正是因為作者能把自己的崇敬融入到孔子的深致悼念中,才使得這首詩讀來深切質樸,令人信服。

就藝術形式來看,這首詩句句用典頗有堆砌典故之嫌,且詩語質樸無華,在遣詞造句上也並無推陳出新之處,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此詩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胸襟在歷代帝王之作中並不多見。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悼念孔子所選擇的視角十分準確也是一大成功之處。孔子一生生活複雜坎坷,此詩只選擇他的棲遑不遇的一面,簡單幾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兩句是嘆惜,三、四句是嘆美,五、六句是再嘆惜,後兩句再嘆美。全詩命意構思,嚴正得體。比及一般的詠嘆之詩,頗顯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標籤:唐詩三百首寫人傷懷

詩詞推薦

  • 兔爰

    佚名先秦〕有兔爰爰,雉離於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尚寐無吪!有兔爰爰,雉離於罦。我生之初,尚
  • 渡漢江

    宋之問唐代〕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原文_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賞析_古詩文
  • 夢李白二首

    杜甫唐代〕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訊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
  • 月夜

    杜甫唐代〕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原文_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賞析_古詩文
  • 金字經·樵隱

    馬致遠元代〕擔挑山頭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隱去來。柴,買臣安在哉?空岩外,老了棟樑材。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原文_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賞析_古詩文
  • 長干行·其一

    李白唐代〕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乾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
  •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韓翃唐代〕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贈質上人

    杜荀鶴唐代〕枿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 桃源行

    王維唐代〕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
  • 怨郎詩

    卓文君兩漢〕一朝別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
  • 吳山圖記

    歸有光明代〕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
  • 高軒過

    李賀唐代〕韓員外愈皇甫侍御湜見過因而命作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雲是東
  • 女冠子

    李珣唐代〕星高月午,丹桂青松深處。醮壇開,金磬敲清露,珠幢立翠苔。步虛聲縹緲,想像思徘徊。曉天歸去路,指蓬萊。
  • 積雨輞川莊作 / 秋歸輞川莊作

    王維唐代〕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
  • 賈誼論

    蘇軾宋代〕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
  • 估客行 ( 行一作樂 )

    李白唐代〕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役。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原文_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賞析_古詩文
  • 錦堂春·墜髻慵梳

    柳永宋代〕墜髻慵梳,愁蛾懶畫,心緒是事闌珊。覺新來憔悴,金縷衣寬。認得這疏狂意下,向人誚譬如閒。把芳容整頓,恁
  • 菩薩蠻·青岩碧洞經朝雨

    孫光憲五代〕青岩碧洞經朝雨,隔花相喚南溪去。一隻木蘭船,波平遠浸天。扣舷驚翡翠,嫩玉抬香臂。紅日欲沉西,煙中遙解
  • 讀陳勝傳

    屈大均清代〕閭左稱雄日,漁陽適戍人。王候寧有種?竿木足亡秦。大義呼豪傑,先聲仗鬼神。驅除功第一,漢將可誰倫?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原文_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賞析_古詩文
  • 落花

    李商隱唐代〕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原文_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賞析_古詩文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原文_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