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代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詞問答

問:從軍行七首·其四的作者是誰?答:王昌齡
問:從軍行七首·其四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從軍行七首·其四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王昌齡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昌齡名句大全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書法欣賞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書法作品欣賞
從軍行七首·其四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注釋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
長云:層層濃雲。
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孤城:即邊塞古城。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破:一作“斬”。
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 * 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
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詩文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第四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亘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門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裡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

一、二兩句,不妨構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亘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之所以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標籤:高中古詩邊塞戰爭

詩詞推薦

  • 戰城南

    吳均南北朝〕躞蹀青驪馬,往戰城南畿。五歷魚麗陣,三入九重圍。名懾武安將,血污秦王衣。為君意氣重,無功終不歸。
  • 塞上曲

    田錫宋代〕秋氣生朔陲,塞草猶離離。大漠西風急,黃榆涼葉飛。襜襤罷南牧,林胡畏漢威。藁街將入貢,代馬就新羈。浮雲
  • 古意

    李頎唐代〕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 莫敢前,須如蝟毛磔。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能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奉寄韋太守陟

    王維唐代〕荒城自蕭索,萬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聞歸鴻。寒塘映衰草,高館落疏桐。臨此歲方晏,顧景詠悲翁。故人
  • 封燕然山銘

    班固兩漢〕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
  • 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

    李嘉祐唐代〕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黃霸初臨郡,陶潛未罷官。乘春務征伐,誰肯問凋殘。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塞下曲四首

    常建唐代〕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髑髏
  • 塞下曲

    許渾唐代〕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逢入京使

    岑參唐代〕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喜遷鶯(真宗幸澶淵)

    李綱宋代〕邊城寒早。恣驕虜、遠牧甘泉豐草。鐵馬嘶風,氈裘凌雪,坐使一方雲擾。廟堂折衝無策,欲幸坤維江表。叱群議
  • 君子於役

    佚名先秦〕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君子於役,不日不月,
  •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岑參唐代〕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西來
  •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唐代〕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 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雜詩

    王夫之清代〕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關河空杳靄,菸草轉縱橫。披衣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觀大散關圖有感

    陸游宋代〕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臞儒。大散陳倉間,山川郁盤紆,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坡陀
  • 定西番

    溫庭筠唐代〕漢使昔年離別,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關春雪,雁來人不來。羌笛一聲愁絕,月裴回。海燕欲飛調羽,
  • 潼關吏

    杜甫唐代〕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雲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永王東巡歌·其五

    李白唐代〕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雨霖鈴·寒蟬淒切

    柳永宋代〕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塞下曲

    王昌齡唐代〕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_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