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記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代

小石城山記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詩詞問答

問:小石城山記的作者是誰?答:柳宗元
問:小石城山記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小石城山記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柳宗元的名句有哪些?答:柳宗元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著它走過去什麼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北而後向東,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注釋
徑北:一直往北。
逾:越過。
黃茅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shāo)北而東:稍向北又向東去。少,通“稍”。
土斷而川分:土路中斷,出現分流的河水。
橫當其垠(yín):橫著擋在路的盡頭。
睥睨(pìnì):城牆上如齒狀的矮牆。
梁欐(lì):棟樑,這裡指架支著的梁棟。欐,棟,正梁。
堡塢(wù):小城堡,此處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稱其“小石城山”。
窺: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樣子。
激越:聲音高亢清遠。
已:停止。
環:繞道而行。
望甚遠:“望之甚遠”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別。
“其疏數”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樹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聰明人精心設定的。數(cù),密。偃,倒伏。類:好像。
造物者:指創世神。
愈:更是。
誠:確實是,的確是。
“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說,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陳設在這偏僻的蠻夷地區,經歷千百年也不能夠一展,它的風采,這當然是徒勞而無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區。更,gēng音。售其伎,貢獻其技藝,其技藝得到賞識。伎,通“技”。售,出售,這裡是顯露的意思。
“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該這樣,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儻(tǎng),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適。如是,如此,指“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現象。果,真的。
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來慰藉那些賢明卻被貶謫到這裡的人們的。此句是指有人辯“無用”為“有用”的說法。
“其氣”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間的靈氣,在這一帶,不造就偉大的人物,卻僅僅造就小石城山這樣的景物,所以“楚之南”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此句是指有人辯“徒勞”為“功勞”的說法。其氣之靈,這裡指天地的靈氣。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賢人而多出奇石。

詩文賞析

名句賞析
  本文中寫景的名句是:“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這裡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簡練,但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詩作對比
  《小石潭記》和《小石城山記》寫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記》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小石潭記》這首詩描繪了小石潭的石 水 魚 樹著意渲染了寂寞無人,淒神寒骨 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愴的心緒;同時也蘊含著作者看見小石潭美景時喜悅的心情。

詩作分析
  這篇散文總計221個字,可謂短小精悍,字字珠璣,描寫景物和寓含情感卻恰到好處,真是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刪減。
  為什麼小石城山會遭遇無人賞識的境況呢?這當然是由小石城山所處的偏僻荒涼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要到小石城山,需要從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過黃茅嶺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的地方,還有地層斷裂,且被一條河水分開,並有積聚的山石橫截在路端。試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誰願意到這裡來呢?有誰想到這裡來呢?又有誰能和這小山產生心理共鳴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貶的柳宗元。他從唐朝的都城長安走來,眼睛一亮,發現了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發現了它非同尋常的美。
  柳宗元的眼光是獨具慧智的,因為他有自己仕途坎坷的經歷;柳宗元的胸懷是飽含憐惜之情和滄桑之感的,因為他有著與小石城山相似的境遇。只有柳宗元能發現它,也只有在柳宗元的眼中它才會放射出美麗的光彩,而且成為聲名播世的美山。小石城山的美是他人不能掩蓋的,因為那是天賜,誰嫉妒也白費勁。小石城山儘管處在偏僻荒遠之地,但它卻有幸遇見了柳宗元,於是成名。這或許是偶然,但不能說不是必然,是歷史的必然。而柳宗元不知道需要遇見誰才能走出這被貶的偏僻荒遠之地,他的必然又在哪裡。偏僻產生荒涼,荒涼產生空曠,空曠產生幽靜,幽靜產生憂鬱,而憂鬱產生思慮,有思慮就有美。世人很少能見的美,才是奇特的美。有時一個特殊的人物與自然之景就這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心心相通,人從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又從人的思維中升華了美。
  那就看一看這小石城山的奇特之景之美。它的形,上邊好似垛牆望樓,旁邊猶如聳出的天然城堡,且有城門;(這大概就是此山叫做小石城山的原因吧。)它的色,有樹和竹的翠綠,閃動著一種生命所特有的堅韌、剛毅與追求之光,還有濃黑的洞穴,很神奇,也很神秘,裡邊一定盛著好多好多沉睡已久的故事;它的聲,投進小石子,洞穴中就有咚咚的水聲,聲音十分響亮,很久才消逝,那肯定是一曲美妙的音樂,在等人賞鑒並取名;它的貌,無土壤卻生長著樹木和竹子,且堅實蔥鬱,疏密相間,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布置的,但又比人布置的精妙,可謂鬼斧神工;而它的高度,環繞登到山頂,就能眺望到很遠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視外面的世界,打聽外面的訊息。你能說這小山之景不美嗎?不奇特嗎?它的美與奇特,就在於它的簡單。它自然質樸,不矯揉造作,不裝腔作勢。它孤獨但並不渲染孤獨,寂寞卻不虛張寂寞,這就是小山的品質與性格。小山在這裡呆了多少年,連小山自己也不知道。它真地有些鬱悶,但心情總是很平靜的,因為它正在等待一個人發現它,而它相信遲早會有一個人發現它。這個人終於走來了,他就是柳宗元。這小山的奇特之景之美,終於被柳氏的妙手點化成一顆璀璨耀眼的星,點綴在了世界和歷史的天空,與群星一起,給人帶來欣悅。 而這小小的石城山,沒有被上帝安排在繁華喧鬧的中原,卻被安置在偏僻荒遠之地,是上帝有意考驗它的耐力與意志嗎,還是想看看到底是哪位賢達智人首先發現它呢?那個所謂的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說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說更加相信這一切有上帝的特意安排,卻又對上帝這樣的安排不理解,覺得上帝不應該做千百年的美景不被人識的事。當有人對上帝的做法做了解釋,柳宗元還是不相信。如果按理解與相信的角度講,山水的命運全在乎上帝的安排了,山水也有受寵的和不受寵的,這和人一樣嘛,像柳宗元這樣才德都很美好出眾的人,不就是因為改革失敗了就被皇上貶到這僻遠之地來了嗎?而優美的小石城山,肯定也是遭上帝的貶謫了,至於什麼原因,或許是由於這小石城山也有什麼改革上帝章法或所轄秩序的想法。小小的一座石城山,能管得了那么多嗎?你想顯露出自己不俗的才華、美好的品質和遠大的抱負,那會有眾多的天神聖仙不能容你的,而上帝又一貫聽從他們的意見。柳宗元的心裡模糊,是他困惑的表現,古人迷信,特別是在遭受不幸時,更會把不可思議的事情歸結到天上去。其實他不相信才是對的。但不管怎樣,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際遇讓他倆相遇確實是一件幸事,在那個時代相遇,在這個地方相遇,於是在大千世界上,在滾滾歷史中,產生了一篇美文,也產生了一座美山。文是短小的,山是小巧的。

詩作寓意
  這篇山水遊記運用了象徵的手法,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賞識來喻自己。作者很耿直,很執著,他筆下的山也是如此。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卻無人賞,但小山並不因無人賞而失掉自己的美。人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讀文首先要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習作者的為人之道,做一個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如此,才能將文章讀透,對自己有所啟發。如果只是就文章論文章,只是去研讀文章的字詞句等表面上的東西,那將會事倍功半,且永遠達不到做學問的深度。

標籤:古文觀止山水詠物抒懷

詩詞推薦

  • 箕山

    汪遵唐代〕薄世臨流洗耳塵,便歸雲洞任天真。一瓢風入猶嫌鬧,何況人間萬種人。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江上漁者

    范仲淹宋代〕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
  • 薛寶釵詠白海棠

    曹雪芹清代〕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憶江南詞三首

    白居易唐代〕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
  • 馬詩二十三首·其十七

    李賀唐代〕白鐵銼青禾,砧間落細莎。世人憐小頸,金埒畏長牙。
  • 沁園春·孤館燈青

    蘇軾宋代〕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清清。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
  • 賀新郎·賦琵琶

    辛棄疾宋代〕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記出塞、黃雲堆雪。馬上離愁三萬里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
  • 點絳唇·春眺

    凌廷堪〔清代〕青粉牆西,紫驄嘶過垂楊道。畫樓春早,一樹桃花笑。前夢迷離,人遠波聲小。年時到,越溪雲杳,風雨連天草。
  • 石鼓歌

    蘇軾宋代〕冬十二月歲辛丑,我初從政見魯叟。舊聞石鼓今見之,文字鬱律蛟蛇走。細觀初以指畫肚,欲讀嗟如鉗在口。韓公
  • 吊屈原賦

    賈誼兩漢〕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
  • 醉落魄·詠鷹

    陳維崧清代〕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
  • 柳梢青·過何郎石見早梅

    趙長卿宋代〕雲暗天低。楓林凋翠,寒雁聲悲。茅店兒前,竹籬笆後,初見橫枝。盈盈粉面香肌。記月榭、當年見伊。有恨難傳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
  • 九日置酒

    宋祁宋代〕秋晚佳晨重物華,高台復帳駐鳴笳。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白頭
  • 祁奚請免叔向

    左丘明先秦〕欒盈出奔楚。宣子殺羊舌虎,囚叔向。人謂叔向曰:“子離於罪,其為不知乎?”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
  • 詠萍

    劉繪南北朝〕可憐池內萍,葐蒀紫復青。巧隨浪開合,能逐水低平。微根無所綴,細葉詎須莖?飄泊終難測,留連如有情。
  • 觀梅有感

    劉因元代〕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
  • 人月圓·山中書事

    張可久元代〕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
  • 青杏兒·秋

    朱栴〔明代〕午枕夢初殘,高樓上,獨憑闌乾。清商應律金風至,砧聲斷續,笳音幽怨,雁陣驚寒。景物不堪看,凝眸處愁有千
  • 鄭伯克段於鄢

    左丘明先秦〕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
  • 詠雪

    吳均南北朝〕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
小石城山記原文_小石城山記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