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詩詞問答

問:齊桓晉文之事的作者是誰?答:佚名
問:齊桓晉文之事寫於哪個朝代?答:先秦
問:齊桓晉文之事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後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德行怎么樣,才可以稱王呢?”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禦他。”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從哪裡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從胡齕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裡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的血)來塗在鐘上行祭。’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慄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那人問)道:‘那么既然這樣,(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於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但是)誠然我知道您是出於於心不忍(的緣故)。”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於吝嗇一頭牛?就是因為不忍看它那恐懼戰慄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動物)換下大(的動物),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因為)吝嗇錢財才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係,這是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於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於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麼。先生您說的這些,對於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這種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麼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麼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乾,而不是不能幹。”

(齊宣王)說:“不肯乾與不能幹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於(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於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聖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還是說(大王)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裡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美女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大臣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箇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卻要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麼後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乾,結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這是什麼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在發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塗,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願望。明確的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於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後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於餓死。這樣之後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裡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餵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覆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髮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注釋
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田氏,名辟疆,齊國國君,前年至前年在位。
齊桓、晉文:指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春秋時先後稱霸,為當時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於諸侯,故以此問孟子。
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說,談論。儒家學派稱道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張“霸道”,所以孟子這樣說。
無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講。王(wàng):用作動詞,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統一天下。
保:安。莫之能御:沒有人能抵禦他。御:抵禦,阻擋。
胡齕(hé):齊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釁(xìn)鍾:古代新鍾鑄成,用牲畜的血塗在鐘的縫隙中祭神求福,叫釁鐘。 釁,血祭。
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
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換。
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是:代詞,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
愛:愛惜,這裡含有吝嗇之意。
誠有百姓者: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誠:的確,確實。
褊(biǎn)小:土地狹小。
無異:莫怪,不要感到奇怪。於:對。
彼惡知之:他們怎么知道呢?惡(wū):怎,如何。
隱:哀憐。
何擇:有什麼分別。擇:區別,分別。
宜:應當。乎:在這裡表示感嘆。此句是主謂倒裝句,“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無傷:沒有什麼妨礙,此處譯為沒有什麼關係。
仁術:指仁愛之道,實施仁政的途徑。
庖廚:廚房。
說:同“悅”,高興。
“《詩》雲”二句:見於《詩經·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測它。忖(cǔn)度(duó):揣測。
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裡指孟子。……之謂也:……說的就是……
戚戚:心動的樣子,指有同感。
復:報告。
鈞:古代以斤為一鈞。
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喻極細小的東西。
輿薪:一車薪柴。
王許之乎:大王相信嗎?許:相信,贊同。
“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話,省去“曰”字,表示語氣急促。
見保:受到保護或安撫。見:被。
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第二個王是動詞。
形:具體的外在區別和表現。 異:區別。
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枝:枝同“肢”。一說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說替長者攀摘樹枝。皆指輕而易舉之事。
老吾老:第一個“老”字作動詞用,意動用法,可譯為尊敬;第二個“老”作名詞,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運於掌:運轉在手掌上,比喻稱王天下很容易辦到。
“《詩》雲”句:見於《詩經·大雅·思齊》,意思是給妻子作好榜樣,推及兄弟,以此德行來治理國家。刑:同“型”,這裡作動詞用,指以身作則,為他人示範。寡妻:國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國家。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總結這三句詩的意思,就是說把你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罷了。
大過:大大超過。
權:秤錘,這裡作動詞用,指用秤稱重。
度(duó):用尺量。
度(duó):思量,揣度。
抑:選擇連詞,還是。危:使……受到危害。構怨:結仇。
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豈:難道。
然:這樣。則:那么。
輕暖:輕柔暖和的衣裘。
便嬖(piánbì):國王寵愛的近侍。
辟:開闢,擴大。
朝:使……稱臣(或朝見)。
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治。中國:指中原地帶。
而:表並列。撫:安撫,使……歸順。四夷:四方的少數民族。
以:憑藉。若:如此。若:你。
緣木而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比喻不可能達到目的。
若是:如此。甚:厲害。
殆:不定副詞,恐怕,大概。有:同“又”。
鄒:與魯相鄰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南方的大國。
集:湊集。這句說,齊國土地合起來約有一千個平方里。
蓋:同“盍”,兼詞,“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來,指回到王道仁政上來。 反通返。
發政施仁:發布政令,推行仁政。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做生意的都願意把貨物儲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塗:通“途”。
疾:憎恨。
赴愬:前來申訴。
惛:同“昏”,思想昏亂不清。 進:前進。於:在。是:這。
敏:聰慧。
恆產:用以維持生活的固定的產業。恆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義,都是縱逸放蕩的意思。“辟”和“邪”同義,都是行為不軌的意思。
罔民:張開羅網陷害百姓。罔,同“網”,用作動詞。
制:規定。
畜:同“蓄”,養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
樂歲:豐收的年頭。 終:一年。
凶年:饑荒的年頭。
驅:督促,驅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輕:容易。
贍(shàn):足,及。
奚:何。暇:空閒時間。
盍:何不。
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築住宅。古時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衣:穿。帛:絲織品。
豚(tún):小豬。彘(zhì):大豬。
百畝之田:傳說古代實行井田制,每個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畝。
謹:重視,謹慎地對待。庠(xiáng)序:古代學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覆教導。
頒白者:頭髮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
黎民:黑頭髮的民眾。這裡指少壯者,與上文老者對舉。

詩文賞析

本文通過孟子遊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這篇文章記孟子遊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後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 * 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嚮往安定生活的願望,表現了孟子關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戰國時期,由分裂趨向統一,戰爭難以避免。孟子往往籠統反對武力,顯得脫離實際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顯得過於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價值,與當時的社會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

標籤:高中文言文

詩詞推薦

  • 秋水(節選)

    佚名先秦〕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
  • 荊軻刺秦王

    佚名兩漢〕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
  • 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唐代〕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
  • 離騷

    屈原先秦〕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於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
  • 促織

    蒲松齡清代〕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令
  • 祭十二郎文

    韓愈唐代〕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
  • 觸龍說趙太后

    劉向先秦〕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
  • 張衡傳

    范曄兩漢〕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
  • 勾踐滅吳

    佚名先秦〕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
  • 蘇武傳

    班固兩漢〕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
  •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司馬遷兩漢〕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
  •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唐代〕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北
  •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宋代〕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
  • 孔雀東南飛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佚名兩漢〕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
  • 項羽之死

    司馬遷兩漢〕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
  • 逍遙遊

    莊周〔先秦〕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
  • 陳情表

    李密魏晉〕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
  • 蘭亭集序 / 蘭亭序

    王羲之魏晉〕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 燭之武退秦師

    左丘明先秦〕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
  • 范雎說秦王

    佚名先秦〕范雎至秦,王庭迎,謂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_齊桓晉文之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