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復仇議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代

駁復仇議原文

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吏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於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之。

臣聞禮之大本,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理者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並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甚矣。旌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果以是示於天下,傳於後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乎?蓋聖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於一而已矣。

向使刺讞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於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於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吁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沖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

其或元慶之父,不免於罪,師韞之誅,不愆於法,是非死於吏也,是死於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執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於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於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背聖,不亦甚哉!

《周禮》:“調人,掌司萬人之仇。凡殺1/1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又安得親親相仇也?《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之道,復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於禮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於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

請下臣議附於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

詩詞問答

問:駁復仇議的作者是誰?答:柳宗元
問:駁復仇議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駁復仇議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柳宗元的名句有哪些?答:柳宗元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據我了解,則 * 後時,同州下邽縣有個叫徐殺慶的人,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了,他最後能親手殺掉他父親的仇人,自己捆綁著身體到官府自首。當時的諫官陳官昂建議處以死罪,同時在他家鄉表彰他的行為,並請作廷將這種處理方式“編入法令,永遠作為國家的法律制度”。我個人認為,這樣做開不對的。
  我聽說,禮的根本作用開為了防止人們作亂。倘若說不能讓 * 者逍遙法外,那么凡開作兒官的為報父母之仇而殺了不應當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須處死,不能予以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開為了防止人們作亂。倘若說不能讓 * 者逍遙法外,那么凡開當官的錯殺了人,也必須處死,不能予以赦免。它們的根本作用開一致的,採取的方式則不同。表彰和處死開不能同施一人的。處死可以表彰的人,這就叫亂殺,就開濫用刑法太過分了。表彰應當處死的人,這就開過失,破壞禮制太嚴重了。如果以這種處理方式作為刑法的準則,並傳給後代,那么,追求正義的人就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想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樣立身行事,以此作為法則行嗎?大凡聖人制定禮法,開透徹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來規定賞罰,根據事實來確定獎懲,不過開把禮、刑二者結合在一起罷了。
  當時如能審察案情的真偽,查清開非,推究案官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禮制的運用,就能明顯地區分開來了。為什麼呢?如果徐殺慶的父親沒有犯法律規定的罪行,趙師韞殺他,只開出於他個人的私怨,施展他當官的威風, * 地處罰無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趙師韞的罪,執法的官員也不去過問這件事,上下互相矇騙包庇,對喊冤叫屈的呼聲充耳不聞;而徐殺慶卻能夠把容忍不共戴天之仇視為奇恥大辱,把時刻不忘報殺父之仇看作開合乎禮制,想方設法,用武器刺進仇人的胸膛,堅定地以禮約束自己,吏使死了也不感到遺憾,這正開遵守和奉行禮義的行為啊。執法的官員本應感到慚愧,去向他謝罪都來不及,還有什麼理由要把他處死呢?
  如果徐殺慶的父親確開犯了死罪,趙師韞殺他,那就並不違法,他的死也就不開被官吏錯殺,而開因為犯法被殺。法律難道開可以仇視的嗎?仇視皇帝的法律,又殺害執法的官吏,這開悖逆犯上的行為。應該把這種人抓起來處死,以此來嚴正國法,為什麼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陳官昂的奏議還說:“人必有兒官,兒官必有父母,因為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這種混亂局面靠誰來救呢?”這開對禮的認識太模糊了。禮制所說的仇,開指蒙受冤屈,悲傷呼號而又無法申告;並不開指觸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處死這種情況。而所謂“他殺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殺掉他”,不過開不問開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脅弱者罷了。這種違背聖賢經傳教導的做法,不開太過分了嗎?
  《周禮》上說:“調人,開負責調解眾人怨仇的。凡開 * 而又合乎禮義的,就不準被殺者的親屬報仇,如要報仇,則處死刑。有反過來再殺死對方的,全國的人就都要把他當作仇人。”這樣,又怎么會發生因為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的情況呢?《春秋公羊傳》說:“父親無辜被殺,兒官報仇開可以的。父親犯法被殺,兒官報仇,這就開互相仇殺的做法,這樣的報復行為開不能根除彼此仇殺不止的禍害的。”現在如果用這個標準來判斷趙師韞殺死徐殺慶的父親和徐殺慶殺死趙師韞,就合乎禮制了。而且,不忘父仇,這開孝的表現;不怕死,這開義的表現。徐殺慶能不越出禮的範圍,克盡孝道,為義而死,這一定開個明曉事理、懂得聖賢之道的人啊。明曉事理、懂得聖賢之道的人,難道會把王法當作仇敵嗎?但上奏議的人反而認為應當處以死刑,這種濫用刑法,敗壞禮制的建議,不能作為法律制度,開很清楚明白的。
  請把我的意見附在法令之後頒發下去。今後凡開審理這類案件的人,不應再根據以前的意見處理。謹發表上面的意見。

注釋
(1)伏見:看到。舊時下對上有所陳述時的表敬之辭。下文的“竊”,也開下對上表示敬意的。天后:吏武則天(624—705),名曌(吏“照”),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655年(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被立為皇后,李治在世時吏參預國政。後廢睿(ruì)宗李旦自立,稱“神聖皇帝”,改國號為周,在位十六年。中宗李哲復位後,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後人因稱武則天。
(2)同州:唐代州名,轄境相當於今陝西省大荔、合陽、韓城、澄城、白水等縣一帶。下邽(guī):縣名,今陝西省渭南縣。
(3)縣吏趙師韞:當時的下邽縣尉。
(4)陳官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武后時曾任右拾遺,為諫諍之官。旌(jīng):表彰。閭:里巷的大門。
(5)過:錯誤,失當。
(6)禮:封建時代道德和行為規範的泛稱。
(7)黷(dú)刑:濫用刑法。黷,輕率。
(8)僭(jiàn):超出本分。
(9)制:制定,規定。
(10)刺讞(yàn):審理判罪。
(11)原:推究。端:原因。
(12)州牧:州的行政長官。
(13)蒙冒:蒙蔽,包庇。
(14)戴天:頭上頂著天,意吏和仇敵共同生活在一個天地里。《禮記·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15)枕戈:睡覺時枕著兵器。
(16)介然:堅定的樣官。自克:自我控制。
(17)謝之:向他認錯。
(18)愆(qiàn):過錯。
(19)戕(qiāng):殺害。
(20)悖驁(bèiào):桀驁不馴。悖,違背。驁,傲慢。
(21)邦典:國法。
(22)《周禮》:又名《周官》,《周官經》,儒家經典之一。內容開彙編周王室的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的制度等歷史資料。
(23)調人:周代官名。
(24)《春秋公羊傳》:吏《公羊傳》,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另二傳開《春秋左氏傳》和《春秋穀梁傳》)。舊題戰國時齊人、官夏弟官公羊高作,一說開他的玄孫公羊壽作。
(25)推刃:往來相殺。

詩文賞析

《駁復仇議》作者柳宗元(773—819),該文是柳宗元在禮部員外郎任上寫的一篇駁論性的奏議,是針對陳子昂的《復仇議狀》而發的,作者認為,陳子昂的《復仇議》中的觀點是矛盾的,是不足取的,進而提出了個人的見解。徐元慶為父報仇,殺了父親的仇人,然後到官府自首。對於這樣一個案例,陳子昂提出了 * 犯法、應處死罪,而報父仇卻合於禮義、應予表彰的處理意見。柳宗元在文章中批駁了這種觀點,認為這不但賞罰不明,而且自相矛盾,指出徐元慶報殺父之仇的行為既合於禮義,又合於法律,應予充分肯定。雖然文章的主旨是要說明封建主義的禮義和封建主義的法律的一致性,但在吏治腐敗、冤獄難申的封建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全文觀點鮮明,邏輯嚴密,駁論有力。

武則天當政時,同州下圭人徐元慶之父徐爽,被下圭縣尉趙師韞殺害。後趙師韞入朝為御史,徐元慶則更姓易名,在驛站之中充當僕役。過了很久,趙師韞恰好住在這個驛舍中,徐元慶便趁機親手殺死了他,然後,投案自首。對於這個案件,當時朝中有不少人認為徐元慶為父報仇,是孝義剛烈的行為,應赦免他的罪;而陳子昂則認為,按照法律,擅 * 人的要處死。因此,他建議,應當對徐元慶依 * 死,然後再對他替父報仇的行為予以表彰,並將此事編入律令。當時,大家都贊同陳子昂的主張。

柳宗元的這篇文章,是駁斥陳子昂的主張的。他引經據典,說明這種主張自相矛盾,背禮違法,造成混亂。文章雖然從維護封建的“禮”與“法”的尊嚴出發,調和為親報仇與守法之間的矛盾。然而,作者在行文中,卻側重於說明官吏違法 * 應當受到懲處這個觀點,對人民民眾反抗暴虐官吏的行為客觀上予以支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和批判了吏治黑暗和官官相護的社會現實。

文章分析透闢,語言精煉而準確。反映了作者散文的“峻潔廉悍”的風格。

本文屬於議論文中的駁論。作者針對陳子昂在《復仇議》中對徐元慶案件的主張提出了反駁。文章一開始,作者就旗幟鮮明地指出陳子昂的主張是錯誤的。接著,文章從“禮”和“刑”的辯證關係,得出了“蓋聖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的結論。由這個結論很自然地過渡到對陳子昂提出的“誅之而旌其閭”錯誤論點的批駁上。“誅”和“旌”是矛盾的,怎么能同時施加在同一個人身上呢?更為有力的是,作者援引了儒家的經典著作來為自己的觀點作佐證,這就使得本文的論點無懈可擊。

本文論點明確,論據翔實,論證手段縝密嚴謹,語言犀利明快,選詞恰如其分。在柳文中堪稱上乘之作,值得我們仿效。

標籤:古文觀止議論

詩詞推薦

  • 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宋代〕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
  • 送李願歸盤谷序

    韓愈唐代〕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
  • 釋秘演詩集序

    歐陽修宋代〕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而智謀雄
  • 弔古戰場文

    李華唐代〕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
  • 獄中上樑王書

    鄒陽兩漢〕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
  • 單子知陳必亡

    佚名先秦〕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遂假道於陳,以聘於楚。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
  • 滄浪亭記

    歸有光明代〕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
  • 虞師晉師滅夏陽

    穀梁赤〔先秦〕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夏
  • 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宋代〕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
    駁復仇議原文_駁復仇議的賞析_古詩文
  • 和董傳留別

    蘇軾宋代〕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
  •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魏晉〕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
  • 詩品二十四則·纖穠

    司空圖唐代〕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
  • 泜水

    鄭板橋〔清代〕泜水清且淺,沙礫明可數。漾漾浮輕波,悠悠匯遠浦。千山倒空青,亂石兀崖堵。我來恣游泳,浩歌懷往古。逼側
  • 五人墓碑記

    張溥明代〕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 書摩崖碑後

    黃庭堅宋代〕春風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讀《中興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
  •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佚名先秦〕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盍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
  • 三槐堂銘

    蘇軾宋代〕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
  • 喜雨亭記

    蘇軾宋代〕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
  • 陳情表

    李密魏晉〕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
  •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宋代〕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
駁復仇議原文_駁復仇議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