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歷史字典解釋

用:任用。行:實行。舍:不用。藏:退隱。 古代儒家的一種處世態度。意思是任用時就出來乾一番事業,不用時就退而隱居。語出《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後漢書.馮衍傳》:“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進退無主,屈申無常。”《隋書.蘇威傳》:“治書侍御史梁毗以威五職,安繁戀劇,無舉賢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蘇威朝夕孜孜,志存遠大,舉賢有闕,何遽迫之?’顧謂威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舊唐書.柳公綽傳》:“唯上智則研其慮,博其聞,堅其習,精其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也單引〔用之則行〕。唐.許詢《授淮南節度使制》:“禮樂文身,而勿失;政刑體要,用之則行。”

歷史典故推薦:楚相斷蛇

漢 賈誼《新書.春秋》載:春秋 楚相孫叔敖,幼時遇兩頭蛇,恐他人又見,埋之,懼,謂其母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以福。’人聞之,皆謂其能仁也。及為令尹,未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歷史

相關歷史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_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