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口之於味有同嗜焉

口之於味有同嗜焉

口對於味道,有相同的嗜好。 原意是說人的味覺大體相同。 後也泛指人的好惡大體相似。語出《孟子.告子上》:“口之於味也,有同耆(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周代《〈枯葉蝴蝶〉的斷想》(《長江日報》1993年7月16日):“徐遲先生的隨筆《枯葉蝴蝶》,十多年前發表於《百花洲》文學月刊,近十年來被全國選家看中,陸續收入多種文選中。‘口之於味,有同嗜焉’,此話不假。”


其他 口對於食物的味道,是人人共同的愛好。《孟子·告子上》:“~;耳之於聲,有同聽也;目之於色,有同羨也;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用於形容人對於美味的愛好,是共同的。也作“口有同嗜”。

順便了解:口腹羞累令【歷史典故】

源見“食無肝”。慨嘆自己在生活上麻煩地方官。清 吳嘉紀《范公堤行呈汪芾斯先生》詩:“閔貢口腹羞累令,陳遵醴醹會盈盎。”

口之於味有同嗜焉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