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知恥近乎勇

知恥近乎勇

知道羞恥,就接近成為一個勇敢的人。語出《禮記.中庸》:“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孔穎達疏:“知恥近乎勇者,以其知自羞恥,勤行善事,不避危難,故近乎勇也。”魯迅《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做得朦朧,這便是所謂‘好’么?答曰:也不盡然,其實是不過掩了醜。但是,‘知恥近乎勇’,掩了醜,也就仿佛近乎好了。”黃國建《小處不可隨便》(《中國青年報》1993年7月22日):“‘知恥近乎勇,’很對,也很有分寸。知恥而不改,只能是‘近乎’,並非真勇;知恥而改,方為真勇。”

知恥近乎勇字典分解

知恥的解釋 謂有羞惡之心。《禮記·中庸》:“知恥近乎勇。”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治化》:“樵者目金而知恥,耕夫讓畔以成仁。” 宋 曾鞏 《敘盜》:“此謂養之既足,

多看看:知縣【歷史知識】

官名。地方行政機構縣之長官。源於唐。唐代縣之長官為縣令,如縣令闕,以佐官代理縣令之職者則稱“知縣事”。知縣之名起於宋。乾德元年(963),始以朝官為縣之長官,稱為“知縣事”,簡稱“知縣”。掌教化百姓,勸課農桑,平決獄訟。凡戶口、賦役、錢穀、賑濟、給納等事皆掌之。有戍兵駐縣者,則兼兵馬都監或監押,總治本縣兵民之政。元代不置,以縣尹為縣之長官。明代始以知縣正式為縣一級長官。掌一縣之政令,親理戶籍、賦

知恥近乎勇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