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大驚小怪

大驚小怪

指對於不足為奇的事情故作聲勢或過分驚訝。宋.朱熹《答林擇之書》:“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樸實頭做將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元.關漢卿《蝴蝶夢》四折:“我從未拔白悄悄出城來,恐怕外人知大驚小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五三回:“你要看見那種情形,還不知要怎樣大驚小怪呢。”也指故意聲張、喧鬧。《水滸傳》六一回:“山上宋公明大王,雖然不害來往客人,官人須是悄悄過去,休得大驚小怪。”《喻世明言》卷一五:“忽一日郭部署出衙門閒幹事,行至市中,只見食店前一個官人,坐在店前大驚小怪,呼左右教打碎這食店。”


並列 形容對不足為怪的事情而過分緊張或詫異。廖輝英《愛情良民》:“如果他在那裡胡言亂語,空間夠大,沒人會~。”△貶義。用於描寫心理狀態。→少見多怪 蜀犬吠日 失驚打怪 ↔不足為奇 見怪不怪 常見不怪 習以為常 不足為怪

大驚小怪字典分解

成語大驚小怪的解釋 形容對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的事情過分驚訝。

也學習下:大伊鎮【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灌雲縣治。《宋史·魏勝傳》:南宋紹興末,“遂取海州……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與金兵遇,勝迎擊走之,追至城下”。《清一統志·海州》:大伊鎮“在州南六十里。本朝乾隆十二年,移州同於此”。1948年灌雲縣遷治於此。 古鎮名。即今江蘇省灌雲縣縣城伊山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移海州同知治此。

大驚小怪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