嘵音瘏口

歷史字典解釋

主謂 嘵,爭辯的聲音。瘏,疲勞。形容費盡口舌。梁啓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1:“《清議報》,事業之至小者也,其責任止在於文字……雖然,非蔚不棄,敝帚自珍,嘵音瘏口,亦已三年,言念前勞,不欲泯沒。”△多用於情狀方面。→舌敝唇

詞語分解

  • 嘵的解釋 嘵 (嘵) ā 〔嘵嘵〕.因為害怕而亂嚷亂叫的聲音;.爭辯不止的聲音,如“嘵嘵不休”。 (嘵)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瘏口的解釋 猶苦口。不辭繁勞、反覆懇切地說。語本《詩·豳風·鴟鴞》:“予口卒瘏。”原謂口舌勞累致病。 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不辭瘏口,聊貢罪言。”

歷史典故推薦:阿諛苟合

《史記?封禪書》:“怪遇阿諛苟合之徒,……不可勝數也。”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嘵音瘏口歷史

相關歷史

嘵音瘏口_嘵音瘏口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