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

琅琅上口怎么寫好看

琅琅上口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琅琅:玉石相擊聲,喻響亮的讀書聲。指誦讀熟練、順口。多指文辭通俗,便於口誦。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詩歌與文藝》:“但在我自己有記憶的二、三歲時,她已經把唐人絕句教我暗誦,能誦得琅琅上口。”


述補 形容誦讀流暢、響亮。梁實秋《雅舍散文》:“古文八大家,沒有一篇精心結構不是可以琅琅上口的。”△褒義。 用於誦讀。 →朗朗上口 ↔佶屈聱牙結結巴巴

詞語分解

  • 琅琅的解釋 象聲詞,形容金石撞擊的聲音、響亮的讀書聲音等詳細解釋.象聲詞。形容清朗、響亮的聲音。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礧石相擊,琅琅礚礚。” 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嗟嗟 子厚 ,今也則亡。臨絶
  • 上口的解釋 ∶詩文、台詞等寫得很流暢,讀起來順口 ∶誦讀詩文等純熟時,能順口而出。如:琅琅上口詳細解釋通道的上部,即入口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經維絡,別下於三焦” 唐 張守節 正義引《八十一難》:“三

歷史典故推薦:吃大鍋飯

述賓 指大家在一個食堂里吃飯。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因此,我們在馬霍路上也就有過半年的同~之誼。”比喻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陳祖芬《解放》章:“否則只能證明我們除了人浮於事地~之外別無他路。”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琅琅上口歷史

相關歷史

琅琅上口_琅琅上口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