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恨吞聲

飲恨吞聲怎么寫好看

飲恨吞聲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飲恨:把怨愁咽下肚裡。吞聲:咽住哭聲。形容受到屈辱,只能抱愁含怨,不敢表露。南朝梁.江淹《恨賦》:“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宋.陸九淵《與徐子宜書二》:“良民善士,疾首蹙額,飲恨吞聲,而無所控訴。”明.梁辰魚《浣紗記.投吳》:“夫人過哀,眼見粉愁香怨,寡人不肖,豈能飲恨吞聲!亦有短歌,為卿一詠。”亦作“飲氣吞聲”。《藝文類聚》卷五八引南朝梁.任恭《為汝南王文》:“關東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淪蕪,室家顛殞,飲氣吞聲,志申仇怨,士各懷歸,民思父母。”唐.??《遊仙窟》:“飲氣吞聲,天道人情;有別必怨,有怨必盈。”元.張養浩《寨兒令.赴詹事丞》曲:“帶行人所望無成,管伴使飲氣吞聲,水和山應也恨,來與去不曾停。”


並列 把仇恨咽下。強忍住哭聲。宋·陸九淵《與徐子宜書》:“良民善士,疾首蹙額,飲恨吞聲,而無所控訴。”△用於不敢表露怨恨。→飲泣吞聲 吞聲飲泣 忍氣吞聲 ↔長歌當哭 痛哭流涕。也作“飲氣吞聲”。

詞語分解

  • 飲恨的解釋 抱恨而無由陳訴韶顏雅齒,飲恨而終。;;蔣防《霍小玉傳》飲恨而終詳細解釋抱恨含冤。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宋 秦觀 《李訓論》:“惟其不用二臣,而委之 訓
  • 吞聲的解釋 不敢出聲,特指哭泣不敢出聲詳細解釋.不出聲;不說話。 漢 馬融 《長笛賦》:“於時也, 緜駒 吞聲, 伯牙 毀絃。”《後漢書·宦者傳·曹節》:“羣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唐 劉禹錫 《謝

歷史典故推薦:醴泉出

《竹書紀年》卷二“帝堯陶唐氏”:“帝堯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鳳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潤,醴泉出,……”此事又見《尚書中候》。歷代記載醴泉出甘露降等國祚祥瑞的典籍很多。後因以“醴泉出”用為象徵國祚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飲恨吞聲歷史

相關歷史

飲恨吞聲_飲恨吞聲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