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藏之名山

藏之名山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侮哉!”

古人以著作不便問世,因而藏在著名的大山里,以待後人發現。後因以藏之名山謂著述極有價值,能傳之後世。亦作“藏諸名山”。

清.朱彝尊《重鋟〈裘司直詩集〉序》:“身後之名,顯者或晦,司直藏之名山者,晦久而明。”

《孽海花》三五回:“藏諸名山的史家,也都是借孝堂哭自己的造謊人。”


見“藏諸名山”。三國魏·魚豢《魏略》:“雖未能~,將以傳之同好。”

藏之名山字典分解

成語藏之名山的解釋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極有價值。

不妨一看:藏舟去壑【歷史典故】

《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郭象註:“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王先謙集解:“舟可負,山可移。宣云:‘造化默運,而藏者猶謂在其故處。’”後因用“藏舟去壑”比喻客觀事物不斷變化,不可固守。北周 庾信《和張侍中述懷詩》:“負鍤遂移山,藏舟終去壑。”

藏之名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