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舍,古代三十里為一舍。三舍,約九十里。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敢與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流亡至楚,楚成王待以上賓之禮,公子重耳非常感激。楚成王問他,您如返國為君,將怎樣回報我?公子重耳答道:“美女、綢緞、玉器、羽毛、皮革、象牙,您這裡應有盡有,那些波及晉國的,都是這裡所剩餘的,我實在想不出來用什麼報答您。”楚成王說:“即使如此,總也得有點報答吧?”公子重耳說:“如果托您的洪福,我能回到晉國為君,將來兩國發生了戰爭,那我就先後退九十里。如果還得不到您的寬大,那么我只好和您較量一下了。”五年後,晉楚交兵於城濮時,晉文公即下令晉軍後退九十里。楚軍統帥成得臣,仍然向前進攻,終於發生了城濮之戰。

【出典】: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橐鞬,以與君周旋。”

【例句】:

明·李開先《遵岩王參政傳》:“(王)仲子生有奇資靈性……年十三四,不惟盡通舉子業,而且多讀人書,受學於愧虛易時中,愧虛謂當退避三舍。”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10回:“賢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述補 舍,古代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後退九十里,比喻對人退讓。語本《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重耳答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儒林外史》10回:“兩公子將此書略翻了幾頁,稱讚道:‘賢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矣。”※舍,不讀作shě。△多用於表示不敢相爭或討厭接觸。→望而卻步↔長驅直入 一往無前

退避三舍字典分解

成語退避三舍的解釋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退避的解釋 [wince;keep out of the way;withdraw and keep off] 畏縮後退;退後躲避

三舍的解釋 (1).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為九十里。《國語·晉語四》:“若以君之靈,得復 晉國 , 晉 、 楚 治兵,會於 中原 ,其避君三舍。” 韋昭 註:“古者師行三十里

多看看:退思補過【歷史典故】

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連動 過,過失。原指大臣事後要考慮彌補君主的過失。後指事後要考慮彌補事情的不足或過失。語出《孝經·感應章》:“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邢昺疏:“若退朝而歸,常念己之職事,則思補君之過失。”《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社稷之衛也。”△多用於處事方面。→盡忠拂過 亡羊補牢 ↔未雨綢繆

退避三舍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