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不露聲色

不露聲色

不讓內心的活動從語音和臉色上顯露出來。指有意掩飾真正的意圖和想法,使人不覺察。《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諂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康濯《冬天裡的早春》:“沒想她倒不露聲色地在水庫上來了一炮,這卻給全村驚動了起來。”


述賓 不讓心中的打算從話音和臉色表露出來。形容態度鎮靜。朱蘇進、胡建新《康熙帝國》:“朕要你隨明珠入值,~,將太子與索額圖主政期間,所有曖昧事端一一查清報朕。”※露,不讀作lòu。△用於描寫人城府深,很鎮靜。 →若無其事 ↔義形於色 喜形於色 談虎色變。

不露聲色字典分解

成語不露聲色的解釋 聲:說話的聲音;色:臉上的表情。心裡的打算不在說話和臉色上顯露出來。

聲色的解釋 (1) [voice and countenance]∶說話時的語氣和臉色聲色俱厲(2) [woman and song]∶指歌舞和女色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

看一看:不睦【歷史知識】

刑律名目。唐律列為“十惡”第八條。《唐律疏議·名例·十惡》:“謂謀殺及賣緦麻(同高祖者)以上親;毆、告夫及大功(同祖父者)以上尊、長(丈夫之祖父母及伯叔父母稱大功尊,從父兄、姊稱大功長)、小功(同曾祖者)尊屬(從祖父母、姑,從祖伯叔父母、姑,外祖父母、舅、姨等稱小功尊屬)。”即特定親屬間有謀殺、出賣、毆打或控告行為。其後歷朝多沿之不變。

不露聲色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