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龍場鎮

龍場鎮

(1)在貴州省凱里市中部、龍頭坡北麓。面積95.5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場村,人口 4450。以村南龍頭坡得名。清乾隆二年(1737年)設樂登堡。1932年置樂登鎮,1936年廢鎮,更名龍場。1984年復鎮。為凱里市煤炭工業城鎮,有魚洞、里仁、龍場三煤礦。產稻、小麥、玉米、油菜籽等。虎洛公路經此。(2)在貴州省修文縣中部偏南、修文河北。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80.7平方千米。人口8.3萬。鎮人民政府駐城關,人口3萬。宋名乾壩龍場。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於此設龍場驛。崇禎三年(1630年)設修文千戶所,築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來歷為修文縣治。1941年置龍場鎮,1950年更名城關鎮。1991年五官、程官、陽早三鄉併入。1999年更名龍場鎮。街道環龍崗山展布。有機械、農機、水泥、釀酒等廠。修六、修久、修粑等公路交會於此。名勝古蹟有陽明洞、玩易窩摩崖。(3)在貴州省織金縣東北部。面積80.2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場村,人口1.3萬。昔以“辰”日趕場,故名。1949年為騰龍鎮,1951年改鄉。1953年置龍場、聯盟鄉。1958年置龍場公社。1963年置龍場、金家壩、討瓦、熊寨公社。1984年置龍場鎮及金家壩苗族彝族鄉,討瓦、熊寨二彝族苗族鄉。1991年合併置鎮。產稻、玉米、桃、李、杏、梨等。有煤礦。有商貿、運輸等業。有公路通站織公路。(4)在貴州省納雍縣中北部、杓坐大山北麓。面積103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場村,人口 3590。全稱七甲大龍場,簡化為今名。清設里甲,又以“辰”日趕場,故名。1932年置龍場鎮。1949年為龍場鄉。1953年分置龍場、地尾、小壩、龍鳳、以支、周家寨鄉。1958年置龍場公社。1962年分置龍場、地尾、以支塘公社。1984年改置龍場鎮及自嘎苗族鄉、以支塘鄉。1991年合併置鎮。產稻、玉米、烤菸、油菜籽。有商貿、運輸、建築、建材、採煤等業。為縣中部牛馬集市。有公路接213省道。(5)在貴州省貞豐縣西部。面積115.1平方千米。人口3.5萬。鎮人民政府駐新華園,人口 8700。昔以“辰”日趕場,故名。清為會昌里,隸安南縣。嘉慶二年(1797年)劃入貞豐。1914年設會昌鎮。1941年更名文煥鎮。1949年廢鎮設龍場鄉。1984年置龍場鎮及定塘、三河、坡柳鄉,1992年合併為鎮。主產稻、玉米、小麥。“坡柳茶”為貞豐名茶之一。貞興公路橫穿鎮境。(6)在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尖山營山下。面積247平方千米。人口4.4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場村,人口 3280。古稱火煙嘎,系彝語音譯,意為“大竹山”。後以“辰”日趕場,改今名。1949年為龍河鄉,1953年分置龍場、河塊、柳樹、開嘎四鄉。1958年置居樂公社,1962年分置龍場(火龍)、河塊、柳樹、長海、開嘎五公社。1984年改置一鎮、四鄉,1991年合併置龍場鎮。產稻、玉米、馬鈴薯、烤菸。特產生薑。貴昆鐵路經此設站。有公路通縣城。(7)在雲南省宣威市中部。面積251.7平方千米。人口5.1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場,人口 3000。原逢龍日在此趕集,因名。1940年為龍場鄉。1949年分屬宣威縣一區、二區。1950年分屬觀雲區(二區)、格宜區(八區)。1953年屬格宜區(二區)。1958年分屬龍林、志戛、翠華公社。1962年屬格宜區。1970年屬格宜公社。1973年為龍場公社,1984年為龍場區,1988年為龍場鄉,2001年設鎮。產玉米、馬鈴薯、稻、豆類、麥類、烤菸。有採煤、磚瓦、農具加工、釀酒、糧食加工等廠礦。有公路西接天杉公路。

龍場鎮字典分解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多學一學:龍圖山【歷史地名】

在今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西北。唐高宗時,蒙舍詔主細奴羅入朝,授魏州刺史,築城高三丈,周四百餘丈居之。亦謂之圖城。

龍場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