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壇 (壇)

歷史字典解釋

亦名祭天台、拜天台、祭台。在今北京天壇公園內。建於明嘉靖九年 (1530),為明、清皇帝冬至祭天之地。圜丘壇附屬建築為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

詞語分解

  • 圜丘的解釋 中國明、清兩代帝王每年冬至祭天的祭台,在北京天壇內。為漢白玉石砌成的三層圓台。四面有欄桿、台階;外圍有兩道圍牆。其北有一座圓殿皇穹宇,是存放祭天用天神牌位的專用建築。皇穹宇外有圓形圍牆,南面有三座磚

歷史地名推薦:西海

①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一說在北。為居延海。《魏書·袁翻傳》:正光二年,蠕蠕國亂,其王阿那瓌、婆羅門相繼來降,涼州刺史翻表曰:“乞遣大使往涼州、敦煌及於西海,躬行山谷要害之所,親閱亭障遠近之宜,商量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圜丘壇 (壇)歷史

相關歷史

圜丘壇 (壇)_圜丘壇 (壇)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