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古文化遺址

歷史字典解釋

在今上海市行區馬橋鎮東俞塘村。1959年底發現, 1960、1966年兩次發掘揭開遺地面積2600平方米,含三層文化遺存:上層為晚期幾何印紋陶文化,出土各類印紋硬陶壺和始青瓷器,屬春秋戰國年代;中層為早期印紋陶遺存,屬商代;下層發現新石器時代建築遺蹟和墓葬,為距今四千多年的良渚文化遺存。文化遺存下面還有一條貝殼沙帶,說明遺址所在地是古代海岸,即所謂“岡身”。遺址的發現將上海一帶的歷史上推了二千多年,並對研究上海地區成陸年代提供了重要佐證。

詞語分解

  • 遺址的解釋 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築基地古城遺址詳細解釋亦作“ 遺阯 ”。指年久被毀的建築物所在的地方。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下》:“今臺無遺址,溝池已平。” 唐 劉禹錫 《山陽城賦》序:“

歷史地名推薦:胡憐站

元置,在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黑龍江下游格林河口忽林屯。元 《經世大典》: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所轄狗站有 “胡憐站”。明改忽林站。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馬橋古文化遺址歷史

相關歷史

馬橋古文化遺址_馬橋古文化遺址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