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安仁鎮

安仁鎮

①唐置,屬衡州。在今湖南安仁縣西南。五代唐清泰二年(935)改為安仁場。

②北宋置,屬內江縣。在今四川內江市南十里東賢鋪。

③元置,屬曲周縣。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北五十里。明改名馬羅堡。

④元廢安仁縣置,屬大邑縣。即今四川大邑縣東南安仁鎮。民國時川軍將領劉湘、劉文輝為本鎮人。鎮口有“地主莊園陳列館”。

⑤即今陝西大荔縣東北安仁鎮。《清一統志·同州府二》“趙渡鎮”條下:朝邑縣西有“安仁”鎮。


(1)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東部,東鄰龍游縣。面積23.3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安仁,人口 1100。唐設驛站於此,派兵鎮守,盜不敢竊,遂名安仁。1930年置鎮,1936年廢。1950年為呂家鄉,1956年併入高家鄉。1958年析置安仁公社,1994年置鎮。產稻、棉花、柑橘等。有印刷、包裝等廠。浙贛鐵路、蘭賀公路經此,為衢江區東大門。(2)在浙江省建德市東北隅,鄰桐廬縣。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 9000。鎮人民政府駐安仁,人口830。因處安仁山麓,故名。民國時置鎮,1950年為安仁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置鎮。產稻、油菜籽、茶葉、生漆。生漆生產已有千年歷史,譽為“嚴漆之鄉”。有水泥、電纜、電器等廠及煤礦。為建德市東大門,320國道經此。(3)在浙江省龍泉市東部。面積208平方千米。人口1.8萬。鎮人民政府駐安仁,人口 4780。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劉氏宗譜》:“以民俗仁厚,居者為安。”取名安仁。1933年置安仁鎮,1947年廢。1949年為安仁鄉,1951年分設安仁、建安二鄉,1956年合併稱建安鄉,1958年後改公社。1984年復為鄉。1985年改置鎮,名安仁。1992年福源、天平、勝利三鄉併入。安仁溪注入緊水灘水庫。產木材、毛竹、茯苓、木耳、香菇。為市境東部重鎮。麗浦公路經此。古蹟有永和橋。(4)在山東省禹城市西南部。面積66.3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安仁,人口 3840。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山東諸城及河北密雲(今屬北京)遷來數戶人家立村,大家安居樂業,仁義相處,故取村名“安仁”。1949年為禹城安仁區,1951年改稱十區,1952年併入三區。1958年2月建安仁鄉,同年9月改稱安仁公社,12月改屬高唐縣。1961年復屬禹城縣。1984年置安仁鄉。1995年改置安仁鎮。徒駭河、趙王河、施女河及引黃乾渠流經。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畜牧業較興旺。有農修、釀酒、造紙、磚瓦等廠及建築公司。308國道及禹丁公路經此。(5)在四川省大邑縣東南部。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6.5萬。鎮人民政府駐安仁,人口 4700。因駐地於唐武德三年(620年)至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為安仁縣治所,故名。1953年析安仁鄉場置安仁鎮,1958年併入安仁公社,1963年復置安仁鎮。1985年撤安仁鄉併入,1992年撤蘇家、元興二鄉併入。有機修、印刷、釀酒、榨油、木材加工、建築等業。大新公路經此。古蹟有古縣地遺址。有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6)在陝西省大荔縣東北部。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3.5萬。鎮人民政府駐安仁,人口 5300。相傳村北有白馬軍戶鄂墓冢,故名白冢。明成集鎮。清雍正《陝西通志》為安仁鎮,同治年間設安仁局。1958年設安仁公社,1983年設鎮。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盛產西瓜、花生、蘋果。有棉絨、水暖器材、電機、塑膠、冶煉、榨油等廠。大荔縣棉花原種場駐此。有公路通渭韓公路。

安仁鎮字典分解

安仁的解釋 安心於實行仁道。《論語·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後漢書·張衡傳》:“吾子性德體道,篤信安仁。” 宋 范仲淹 《與韓魏公書》:“惟安仁樂道,無所陳請,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多學學:安定衛【歷史地名】

明洪武八年(1375)置,屬西寧衛,為羈縻衛。治所在撒里畏兀(今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南)。永樂四年(1406)遷治昔兒丁(今青海茫崖行政委員會花土溝鎮東北冷湖鎮東北)。《明史·西域二》 安定衛:“其地本名撒里畏兀兒,廣袤千里,東近罕東,北邇沙州,南抵西番。居無城郭,以氈帳為廬舍。產駝馬牛羊。”正德間廢。 明洪武八年(1375年)以撒里畏兀兒安定王卜煙帖木兒部置。後廢。二十九年復置。初治不詳,

安仁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