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疊彩山

疊彩山

又名桂山、北山、越王山、四望山、風洞山。即今廣西桂林市區東北漓江西岸疊彩山。唐元晦《疊彩山記》 云: “山之石紋橫布,彩翠相同,若疊彩然,故以為名。” 明崇禎十年 (1637) 徐霞客游此,《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 謂: 疊彩山 “山踞省城東北隅,山門當兩峰間,亂石層疊錯立,如浪痕騰湧,花萼攢簇,令人目眩,所謂疊彩也”。今山上多唐、宋石刻。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區偏北,為市內風景薈萃之地。相傳山多桂樹,又稱桂山。又因山上有特異的風洞,也叫風洞山。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仙鶴、明月兩峰。山層橫斷,如重重相疊的彩緞,故名。為唐代桂管觀察使、詩人元晦開拓。山麓建聖壽寺、流杯亭,山上築越亭、齊雲亭、銷憂亭、景風閣、茅齋等,建築均已無存。建國後進行修整,修建於越閣、疊彩樓、仰止堂、一拳亭、疊彩亭、望江亭、拿雲亭等,重新栽植桂樹。山南麓有登山古道,登于越閣瞭望灕江景色,歷歷在目。風洞是疊彩山最奇特之處,南北對穿,僅能過人,前後開敞如廳,前名疊彩岩,後名北牖洞,四季特有清風,清幽別致。疊彩樓四面開敞,綠陰覆蓋,明月峰頂,景色迷人。據志書載,五代時,楚王馬殷曾建台於此,故名馬王台。佇立峰頂,俯瞰全城,山水之美,盡收眼底,古人所謂“江山會景處”即指此。山上有石刻二百三十多件,著名的有唐元晦的《疊彩山記》和《四望山記》,宋朱晞顏的《訪疊彩岩》詩,明劉台的《疊彩山》詩,清袁枚的《游風洞登高望仙鶴明月諸峰》詩、李秉綬的蘭竹畫、瞿式耜和張同敞的成仁碑以及《浩氣吟》,還有宋代摩崖造像等。

疊彩山字典分解

山國語字典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多看看:疊州【歷史知識】

北周建德六年(577)以吐谷渾地置。因群山重疊得名。治疊川縣(今甘肅迭部縣境)。隋大業初廢。唐武德二年(619)復置。移治合川縣(今迭部縣西,後移今迭部縣)。轄境相當今白龍江上游地區。廣德以後地入吐蕃。

疊彩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