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鈔折色制

歷史字典解釋

明代俸祿制度,洪武時百官俸祿全給米,間以錢鈔,惟九品雜職全支米。其後鈔價日賤,又折米為布;布價又跌,官俸因此日薄。中葉以後官員俸給有兩種支給辦法,一為本色,一為折色。本色包括三項:即月米、折絹米、折銀米。月米不問官的大小均為一石;折絹,絹一疋當銀六錢;折銀六錢五分當米一石。折色包括兩項:即本色鈔與絹布折鈔。絹每疋折米二十石,布一疋折米十石。文武官俸正一品者,本色僅占十分之三,遞增至從九品,本色至十分之七。

詞語分解

  • 俸鈔的解釋 元 明 時官吏俸金或以錢幣支付,稱俸鈔。 元 初官吏均無俸祿, 中統 三年定百官俸,並另向民戶徵收。《元史·食貨志四》:“至 武宗 至大 二年……俸鈔改支 至元 鈔。”《明史·食貨志六》:“﹝ 洪

歷史官職推薦:大首領

西夏軍隊長官中有大首領、正首領、副首領等職,多以部族酋首擔任,授銅印。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俸鈔折色制歷史

相關歷史

俸鈔折色制_俸鈔折色制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