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議政王大臣

議政王大臣

官名。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之初,除設八旗總管大臣與佐管大臣統率軍旅之外,特設議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王先謙《東華錄》說:“凡有聽斷之事,先經扎爾固齊十人審問,然後言於五大臣再加審問,然後言於諸貝勒。”可見政事的最後裁決,除皇帝外,即為諸貝勒,貝勒也就是王,是當時最高的執政官。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三月,明定皇子八人為和碩貝勒,共議國政。次年正月,又設大臣八人為副,以觀察八和碩貝勒是否公正,參與議政。議政王議政的形式,初期為廷議,雍正《會典》卷一說:“國初於篤恭殿前列署十,為諸王議政之所。入關以後,據《嘯亭雜錄》卷四記載:“凡 軍國 重務不由閣臣票發者,皆交議政大臣會議。每當朝期,坐中左門外會議,如坐朝儀。”雍正初年始設議政處,作為參予議政的王、大臣的辦公處所,有事件應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者,由內閣轉交議政處,經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後復奏。這時議政王大臣的議政形式已與一般閣臣及軍機大臣等議政形式相同。議政大臣與議政處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時仍然存在(見《樞垣記略》卷七記乾隆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軍機處奏),但自軍機處成立後,參與議政的主要是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之名雖存,僅為滿洲大學士、尚書的兼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以上諭停此兼銜,此後遂無議政王大臣及議政處之名。

議政王大臣字典分解

議政的解釋 議論政事。 漢 王充 《論衡·效力》:“治書定簿,佐史之力也;論道議政,賢儒之力也。” 宋 韓元吉 《讀<管子>》:“則 仲 之與 桓公 平日謀國議政者,其

多看看:議論蜂起【歷史典故】

主謂 蜂起,比喻像蜜蜂飛起那樣眾多。形容很多不同的意見一下子都發表出來。宋·陳亮《又乙巳春(答朱元晦秘書熹)書》1:“秘書與叔昌子約書,乃言‘諸賢死後,~’。有獨力不能與之意。”△貶義。 多用於指反對意見。 →異議蜂起 ↔萬馬齊喑

議政王大臣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