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名辯思潮

名辯思潮

春秋末和戰國時期學術領域中以邏輯和認識論為內容的論辯。由於社會大變動,“名實相怨,絕而不交”(《管子·宙合》),出現“正名”之必要,名實之辯應運而生。春秋末孔子主張“正名”,老子主張“無名”,墨子主張“取名予實”,儒道墨三家開始了名實問題的爭論。戰國中期著名名家代表中,惠施主張“契約異”,重“同”而輕“異”。公孫龍主張“離堅白”,重“異”而輕“同”。墨家後學重視實用,提出“以名舉實”的原則,認為辯說之目的在於“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處利害,決嫌疑”(《墨子·小取》)。規定出辟、侔、援、推等一系列邏輯概念,指出認識即主觀對客觀之“摹略”。荀子將名辯的基本問題歸結為“名、辭、辯說”三方面,通過對名家各派評論,初步提出自己的邏輯學說體系,實際是對先秦名辯思潮作了總結。

名辯思潮字典分解

名辯的解釋 對名實關係的辯論。 章炳麟 《訄書·訂孔》:“惟 荀卿 奄於先師,不用。名辯壞,故言殽;進取失,故業墮。”

思潮的解釋 (1) [trend of thought; ideological trend]∶某一時期內在社會上流行的思想傾向反動思潮(2) [thoughts]∶腦海里

也學習下:名悉獵【歷史人物】

名或作明悉獵。唐時吐蕃人。中宗景龍二年任吐蕃御史,隨宰相尚欽藏使唐。次年為舍人,迎請金城公主歸吐蕃。玄宗開元間,官至吐蕃重臣,又曾多次使唐。名悉獵略通華文,頗曉書記,有才辨,對促成吐蕃與唐在開元時期之和好,頗與有力。

名辯思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