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費銀米

漕費銀米怎么寫好看

漕費銀米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清代隨漕徵收之一種賦稅。為州縣修倉及運軍募雇擔夫、剝船之用的一種額外浮收。乾隆四年(1739)定江西漕糧每石加征一斗,五升給軍,五升留給州縣。江蘇南部漕糧每石收銀六分,折錢五十二文(後因錢價增長,折四十六文),分為給軍和留州縣。八年,定漕費銀米為各省收漕州縣普遍例行加征之漕耗銀米。參見“漕耗銀米”。

詞語分解

  • 漕費的解釋 舊時在漕糧正稅外,加收有關漕運的費用,稱為“漕費”。《清會典事例·戶部·贈貼銀米》:“﹝ 乾隆 ﹞四年題準, 江 南上下兩 江 ,額徵漕糧、漕項外,有漕費銀米一項,乃里民願輸,以為州縣修倉及運軍募雇擔
  • 米的解釋 米 ǐ 穀類或其他植物的子實去了皮的名稱: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困難)。 國際長度單位(舊稱“公尺”“米突”),一米等於三市尺。 姓。 筆畫數:; 部首:

歷史知識推薦:道舉

科舉科目之一。唐代置。武德初,令舉人習《道德經》。開元二十一年,詔每歲貢舉減《尚書》、《論語》一、二道策,加試《老子》。二十九年,始於京師置崇玄學,設博士、助教各一人,生徒百人。諸州亦置道學,無常員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漕費銀米歷史

相關歷史

漕費銀米_漕費銀米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