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熟於場

豆熟於場怎么寫好看

豆熟於場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西漢一種收穫大豆的措施。最早見於《氾勝之書》。選擇豆“莢黑而莖蒼”,即所謂“青莢在上,黑莢在下”的時候收穫,堆於場上後熟,於場獲豆。收時過熟反而導致損失。表明當時已認識到大豆有後熟作用,並針對大豆的爆莢性採取了相應措施。

詞語分解

  • 豆的解釋 豆 ò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豆子。豆莢(豆角兒)。豆漿。豆綠。
  • 場的解釋 場 (場) á 平坦的空地,多指農家翻曬糧食及脫粒的地方:場院。 量詞,指一事起迄的經過:下了一場雨。 集,市集:趕場。 場 (場) ǎ 處所,許多人聚集或活動的地方:場子。場地。場所。 量詞,用於

歷史知識推薦:禮部儀部

官署名。明洪武二十二年改禮部四屬部之一的總部而置。掌禮儀、宗室分封、貢舉、學校之事。設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二十九年改名儀制清吏司。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豆熟於場歷史

相關歷史

豆熟於場_豆熟於場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