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銅鼓

銅鼓

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重器、樂器。年代約自春秋中期至清末不等。在東南亞國家也有發現。用銅鑄造。形似坐墩,中空無底。鼓面平展正圓,中心有日光紋。少數鼓面邊沿鑄有蛙、鳥、龜、馬、牛、騎士等浮雕。鼓身屈曲成胸、腰、足三段,層層花紋環繞,胸腰兩邊有弧形環耳或扁耳。大小不一,最大者面徑160多厘米,高約70厘米,重300多公斤;最小者面徑僅10餘厘米,重數十公斤。原系統治權力的象徵,用以傳信和指揮軍旅,並作祭祀的禮器及賞賜進貢的重器。明清以來,逐漸成為一般的娛樂樂器,至今猶為壯、仡佬、布依、侗、水、瑤、苗等民族所珍愛。

銅鼓_銅鼓介紹_歷史知識

銅鼓

銅鼓字典分解

銅鼓的解釋 [bronze drum] 中國古代南方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樂器,由用作炊具的銅釜發展而成,用銅鑄造。也指銅製軍鼓

銅的解釋 銅 (銅) tóng 一種金屬元素,富延展性。導電性和導熱性都很強,它的合金是電氣、機械和國防工業的重要原料:紫銅(純銅。亦稱“紅銅”)。青銅。黃銅。銅礦。銅器

鼓的解釋 鼓 gǔ 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鼓樂(yu?)。鼓角(ji僶 )。大鼓。 形狀、聲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擊或拍打使發出聲音:鼓吹。鼓譟。

順便了解:銅臭【歷史典故】

《後漢書.崔寔傳》:“烈時因傅母入錢五百萬,得為司徒……烈於是聲譽衰減。久之不自安,從容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為然也?’鈞曰:‘論者嫌其銅臭。’”後因以“銅臭”譏諷用錢買官或唯利是圖的人。唐 李商隱《為桂州盧副使戡謝聘錢啟》:“丙科擢第,未全染於桂香;盛府崇知,卻自驚於銅臭。”宋 梅堯臣《和范景仁

銅鼓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