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摩崖造像

歷史字典解釋

在今重慶大足縣東北15公里的寶頂山。由南宋中名僧趙鳳智開創,從淳熙至淳祐年間,歷七十餘年而成。一說開創於初唐,經五代、兩宋,歷時數百年。石刻造像共十三處,計一萬多軀,其中以大、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長約500米,崖高約15—30米,石刻造像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擴大雕造,共三十餘幅巨型雕刻,最著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等。內容多為前後連線的佛經故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石刻保存完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詞語分解

  • 造像的解釋 .塑造物體形象。 三國 魏 曹植 《寶刀賦》:“規圓景以定環,攄神思而造象。”《新唐書·常袞傳》:“今軍旅未寧,王畿戶口十不一在,而諸祠寺寫經造像,焚幣埋玉,所以賞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歲巨萬

歷史知識推薦:供用官

官名。清代樂部和聲署之屬官。乾隆七年設,三十人。其中本署八人,禮部筆帖式兼充二人,內務府贊禮郎兼充六人,筆帖式及司員兼充十二人,鴻臚寺鳴贊官兼充二人。分掌殿廷朝會樂律及舞儀之事。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寶頂山摩崖造像歷史

相關歷史

寶頂山摩崖造像_寶頂山摩崖造像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