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刻紋白陶

刻紋白陶

歷史字典解釋:

商代的一種精美陶器。用高嶺土經淘洗後做成器坯,刻劃紋飾,放在窯內經1000℃以上高溫燒制而成。陶質細膩堅硬,色澤潔白瑩潤。在二里頭文化中即有發現,到商代晚期達到高峰。墟出土的刻紋白陶主要器形有鼎、簋、豆、爵、尊、觶、罍、卣等禮器,花紋主要為獸面紋、夔紋、雲雷紋、人字紋等。這種白陶燒制火候高,紋飾富麗,在當時比青銅器還要珍貴,是王室和大貴族專用的奢侈品,數量很少,成為商代制陶業高度發展的標誌。

詞語分解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錶計時,一刻等於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 白陶的解釋 殷 代用高嶺土燒成的白色陶器。是當時比較貴重的一種工藝品。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一節:“一般富有的隨葬器物三、四十件,最富裕的竟達一百八十多件,包括了精美的彩陶、烏亮的黑陶、皎潔的白陶。

歷史知識推薦:五重山

在河南嵩縣南。《新唐書·食貨志》:開元十五年初稅伊陽今嵩縣西南舊縣五重山銀、錫,即此。

刻紋白陶_刻紋白陶介紹_歷史知識
刻紋白陶_刻紋白陶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刻紋白陶_刻紋白陶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