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南北朝>> 北周鐵山摩崖石經正文

北周鐵山摩崖石經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北周鐵山摩崖石經

山東省境內有很多北朝時期的摩崖刻石,內容主要是佛經,另外還有一些題字和題名。摩崖刻經的風氣盛行於北齊,北周滅掉北齊後繼續鐫刻,“四山摩崖”是其中最著名的刻石之一。“四山摩崖”是指位於山東省鄒縣境內的四處刻石,包括鐵山、崗山、尖山、葛山摩崖。這些刻石自清代乾隆末年被發現後,受到眾多學者的推崇和讚賞,這沉睡了一千多年的摩崖石刻群終於在國外引起了轟動。

“四山摩崖”中藝術水平最高的是鐵山摩崖。鐵山位於鄒縣城西北,鐵山摩崖《石頌》刻石 又稱《小鐵山刻石》、《匡吉吉刻經》,刻在鐵山南面一塊傾斜的巨大石坪上,正上方刻有線要構成的巨龍、雲氣、佛光等圖案紋飾,右側刻《大集經》,左側刻《頌文》,是北周時期的刻石,由當時著名僧人安道壹的弟子書寫。

書法字型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兼有篆書的用筆和結字特徵,筆畫圓勁凝重,氣勢高渾靜穆,神采飛動,被看作是同《泰山經石峪<金剛經>》一樣的北朝時期大字榜書的代表作,可以從中看到我國文字從隸到楷的演變過程,因此它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鐵山摩崖石刻——經文:

佛言善男子云:何名為穿菩提心,菩薩既發菩提心,已囗不復起,相何我慢不著菩提心,囗囗菩提心,不觀菩提心,如是則能令心寂靜觀深。囗法界觀諸佛法,深法界者為十二因緣,遠離囗邊,一切諸法性,自無我觀於我,無切囗囗囗囗有主菩空三昧,無相無願,知諸行法,無有造作,觀色如沫受,如水受,想如既炎行,如芭蕉識,如幻觀色,已囗無有動囗囗,如能盲心,無暫住,囗囗囗囗囗,無生處,諸法一二,無有分別,一囗一乘,一道一原。觀一切聲,無有聲,相一切曰聲,次第不合,一切諸法,不可宣說。名知者相集,相我,無於滅,不增知囗囗竟無囗是,故觀身念囗囗知囗來,受念心出滅知,於法界、觀界、非界,故修正眾欲,得自在,故修如意,足離囗囗囗上,名為信根,樂於寂靜,名精進,根非有念,故名為念,根非思惟,故名為定。相遠離一切,名為慧根,根不隨陁,故為名信,力無鄣礙,故名精進。力囗囗轉,故名為念。力心囗自在,名為定力。不觀善惡,名為惠力,不放逸,故名念囗分囗囗法。故名擇法。覺分如法行,故如法行。故名精進,覺分遠離,亦故名惠覺。分身心寂靜,名余覺分。知實三昧,名定覺分,不觀於二,名捨覺分,囗離諸見,名為正見,離諸覺觀,名正思惟,知諸聲,諸聲性名為正。語於身囗意不生貪著名,囗囗業離疾妒心,名為正囗,不增不減,名正精進,於善囗善,不生囗囗思。名正念觀,囗心界,是名正定,實相之性。性其性寂靜,畢囗者,名無常,若無我,假名清淨,名為大淨,能調心者,名之為施身心。清涼名之為戒。諸法無常,名之為忍,勤修是知名為精進,內水清淨,名為三昧,觀真實故,名為智慧,知諸眾生,心性大淨,是名為囗觀,囗一切等。如虛囗是,名為悲切,一切喜名,名為囗心,遠一切行,名為囗心,一切諸法,未來世淨。過去種種,現在無我。善男子若能真實觀察了,知如是等法,是名為穿菩提心。寶菩薩觀察,如是法已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陁羅,不囗住來,照明之心,已諸眾生,福德力故。自行住囗。壞諸暗冥。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觀了,如囗等法,亦復如是囗作囗念,我當利益無量,眾生囗令眾生,得大利益。善男子若菩摩訶薩,能作是觀是、名禪波羅密,般若波羅密,何以故,囗定囗囗囗囗囗觀亂心,不能定者,即名禪波羅密,觀者即是,般若波羅密,如是乃能觀於真實,子囗見於一切法相。能作名囗囗切法相,一切法相,名無相,囗囗菩無相者,即是無作,即囗囗作,名之無相,名能永斷,如是無相,即無相,相又無相,者名無生相,無相相者,名無滅相,無生無滅,名無相,相若見,無生無滅,無住,無一,無二,無瞋,無淨,無有如囗不動,不囗知於法性,是名真性,是名法性。是名實性,善男子菩薩摩珂薩。觀真實知如是等,法名非住,住說是法時。十二那由他眾生,發阿藕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六千天。得無生法忍安。

北周鐵山摩崖石經

附錄二:山東鄒城市的名勝——鐵山摩崖刻經

在鄒城北郊鐵山公園內西側,海拔146米的鐵山之陽的一斜坡為45度的巨大花崗岩石坪上,刻有大字數行,即為鐵山摩崖刻經。

佛教的典籍亦謂之“經”。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提倡,到南北朝時已極為盛行,寺院經濟迅速發展,出家僧尼急劇增加,大量的佛寺和僧尼必然影響到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某些當權的統治者也採取了一些相當嚴厲的打擊、抑制佛教的措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魏太武帝下令誅沙門,毀佛教;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又下令廢佛教。史稱“魏武法難”和“周武法難”。

伴隨著兩次法難的刀光劍影,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思想界,始終籠罩著一種“末法”將至的巨大恐懼感。為了捍衛佛的尊嚴並致佛法永存,佛教信徒們除在各地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外,也格外重視保護和庋藏佛教經典。他們懂得,金石造像難毀,皮紙經書易焚,保存佛教的最好方法便是開鑿石窟和刻寫石經,於是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北部大地上便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和刻經。鄒城市境內北周時期的鐵山、崗山和葛山摩崖刻經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鐵山,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鄒縣誌》稱為南崗,崗山為北崗山,載有“崗山,縣北,距城二里,南北兩崗,此即縣之坐山也。南崗有石坪,闊數丈,上有大字數行,或以為古釋文。北崗有石,卓立如碑,數大字剝落不可讀”。當地傳說,八仙之一的道家鐵拐李曾在此傳道,因釋道之爭,在鐵山半山腰跺出一個大腳窩,因此而得名鐵山。而鄒城市諸山北朝刻經,千多年來一直沉寂山林,無人問津。直至清乾隆年間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黃易(1744—1802年,清篆刻家、書畫家,字大易,號小松,官山東濟寧府同知時,廣搜碑刻)所訪得,著錄於《山東金石志》(另說《岱岩訪古曰記》)才得顯名於世,並逐漸引起眾多金石學家及書法家的重視。包世臣《藝舟雙楫》、阮元《山左金石志》、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李佐賢《石泉書屋·金石題跋》、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王昶《金石萃編》、馮雲鵬《金石索》、孫星衍《寰宇訪碑錄》及《山東通志》、《鄒縣續志》等著作相繼著錄,對其書法藝術給予高度評價。近年來,日本也有不少著作對其進行研究著錄,具有代表性的有清原實門《四山摩崖研究》、坂田玄翔《秘境山東的摩崖》等。

鐵山刻石南北長66.2米,東西寬16.2米,面積1085平方米。刻石的內容可分為經文、石頌、頌文和題名四部分。經文,是摩崖刻經的主要部分。南北排列17行,行59字,最多者60字,最少者僅6字。共944字,現能夠辯認795字。經文排列整齊,行距均勻,界格清晰。字大如斗,字徑一般在45—60厘米之間。其場面博大,氣勢恢宏。刻經內容為佛教《大集經·穿菩提品》。《大集經》全稱《大方等大集經》。鐵山經文是該經卷八“海慧菩提品第五之一”的一部分。字型以隸為主,篆楷意味濃厚,間有行草,開闊險峻,寬闊空靈,被譽為“通隸楷、備方圓,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北周鐵山摩崖石經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尾 頁 全文

2019-4-30 1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