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書法欣賞>> 篆刻“六補”是什麼意思正文

篆刻“六補”是什麼意思

作者:不詳 書體:字典網

【導讀】作為藝術的構成因素章法、字法、筆法和刀法不是那么能機械的分開的,往往是相互滲化融匯,如筆中有刀,刀中有筆,拙中有巧、巧中有拙。為了闡述得具體而簡明,茲就其表現形態,以方圓、直曲、粗細、殘全、藏露、澀滑等六方面為內容作一略述。

(一)方與圓

在章法上和字法結體與用筆上,有方有圓。方者多則拙勝,元代因素多則巧出。如漢印漢篆多為方形,筆畫起止和轉角亦多方筆,顯得安靜、渾樸、飽滿、蒼拙,故歷來治印家多崇尚漢印。吳昌碩講“摹擬漢印者,宜先從平實一路入手,庶無流弊矣。”

秦篆筆致以圓弧為主,襯之以直線為骨架,加之筆畫細勁有力。《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故顯出巧意多。在印中以圓朱文一路為代表。圓朱文承秦篆遺風,明清以來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趙叔孺朱文多屬這一格。在結體與筆法上均採用細勁圓轉一路的,如徐三庚等,更是巧出,似有舞女翩躚之感,惜中年以後巧得過份,便成了一種油滑的“習氣”了。

印章過方則板滯,過圓則易入油滑,一般多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斯為上乘。方圓結合而形成以拙為主的篆刻作品,漢印中以鑄印為多,以巧為主的以殳篆或鳥蟲篆為代表。近代作家以拙為主的吳昌碩,以漢印方正一路為基礎的拙,同時吸取了浙派的刀法,取鄧石如以書入印的精神,融匯石鼓鐘鼎瓦甓等文字,以遲澀筆意熔於字態的方圓之中,使刀筆中具有巧意,形成渾樸蒼拙中有靈巧生動之筆(漢印中以方為主如“鄧齊”,方中有圓的如“朔方長印”,方圓結合如“織室令印”,近人以方為主者如吳昌碩的“高邕之”印,圓者為主的趙之謙的“朱氏子澤”)。

篆刻“六補”是什麼意思

(二)直與曲

印章中直的線條,顯得穩健、剛強、雄朴、壯美;曲的線條有變化、柔和、有動感,顯得優美。甲骨文結體與用筆多為直線,細而挺勁,其轉彎處亦為折筆,有秀勁挺拔之美。漢印中朱白文亦多橫平豎直線條,故顯得剛毅、樸拙。明潘夢泓《印章法》中說:“漢篆玉箸端莊”、“壯健如鐵槍鐵棒。”但若過直則少變化少情味,明楊士修說:“縱之流弊則直,直者,經而少情。”曲的線條變化較多,如大小篆結體與筆畫以曲線為多,如毛公鼎、散氏盤、石鼓文等、“隨體詰出”有圓轉之美,楊士修讚賞“轉則遠而有味。”英國畫家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書中讀到波狀線、蛇狀線能賦予美以最大的魔力:“蛇形線是一種彎曲的並朝著不同方向盤繞的線條,能使眼睛得到滿足,引導眼睛去追逐其無限多樣的變化。”篆刻中元明後多用曲線,尤其是朱文為甚,如吳讓之、趙之謙某些印章多如是。明楊長倩《印母》中指出印章中“或中原徑直、拗直作曲;或總名曰造,皆俗所驚。”也正如趙之謙批評“浙宗自家次閒後,流為習尚,雖極醜惡,猶得眾好”一樣。在直曲上太過份作功夫,以取媚於時俗,變成“弄巧反拙”了。(漢印中直線為主的如“陳閒”,以曲線為主的如“婕妤妾俏”印,線中有直曲的如清西泠八家的“丁敬身印”、“大恆”等印。

篆刻“六補”是什麼意思

(三)粗與細

一般粗壯者多拙,細小者多出巧,這多表現在印中的筆法上。粗、壯、獷,能顯其力量的雄渾、樸實、拙強;細、小精,能顯其秀麗,使人感到可愛。前者如古代墓道的翁仲、石獸等,雕刻簡括、粗獷、有力;後者如墓中出土的玉雕蟬、魚、夔等,精細、光滑、小巧,逗人喜歡。在篆刻中,如漢印中的粗白文鑄印,“陽成友印”、“臣安”等印,顯得剛勁、細挺、秀巧。但粗健壯有力,不應涉於肥,細要秀勁,不能失之於軟弱。明甘暘《印章集說》云:“漢印皆白文,本摹印篆法,則古雅可觀,不宜用玉箸篆,用之不莊重,亦不可作怪,下筆當健壯,轉折血脈貫通,肥勿失於臃腫,瘦勿失於枯槁。”

篆刻“六補”是什麼意思

1   2 下一頁 尾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