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書法欣賞>> 孫曉雲《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秘訣正文

孫曉雲《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秘訣

作者:孫曉雲 書體:

孫曉雲《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秘訣_孫曉雲書法作品欣賞

臨摹,對於學習書法來說,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這好比鋼琴中的練習曲,油畫中的素描。臨習,是為創作打基礎,同時臨習本身也是一門藝術,一項高超的技能。書法的學習入門首先必從臨摹開始,臨摹好比是一塊敲門磚。臨習到什麼水平,相對個人的書法創作便到什麼水平。尤其是學習王字,對《聖教序》這種筆法森嚴、結構完美、變化無常、刻工精良的碑帖,臨習時必須心平氣和,細緻周到。無論從氣勢、章法,還是從用筆、結體,都須注意觀察,細細體驗。

《聖教序》因為是集王字,字跡大小完全是按墨跡的原尺寸,多為一寸之內,也是當時晉代指的“八分”書大小。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初學者,不容易將字寫到原大,可以先放寬尺寸,逐漸縮小恢復至原大。不宜寫得過大,因為這要牽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領。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書寫工具的選擇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從古代書論中反覆體察到“紙筆精良”的諄言。而今人往往不以為然,用極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時間,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無。久而久之,便喪失臨習的興趣,或自然地放棄,草草、急迫地進入“創作”,隨意發揮,走不了幾步便可能自食其果。因此,如何擇紙、筆等工具,勢必首當其衝。

就《聖教序》而言,那個時代屬王字的鼎盛時期,工具極其考究。如果要實臨得相像,工具當選用準確,或是比較貼近。那時,貴族、宮廷中大部分用絹、綾,或是質地柔綿、細膩的紙。生宣誕生在明末,《聖教序》時代是沒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實臨也避免用這種滲水量過大的生宣。也不宜用雜質過多、顆粒過粗的紙張,否則王字的細微處便無法體現。我們如今在實臨中當然不可能常用價格昂貴的絹、綾之類(如今絹與古代絹又有不同),可以選擇一些質地細膩、綿柔的紙,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素紙、報紙、仿古宣、熟宣、包裝紙及一些書籍用紙均可。

筆的選擇尤為重要。首先要選擇新或較新的筆。古書論中常言口“池水盡墨,頹筆成冢”。一是指古人用功程度,二也是指古人用筆之講究,稍一頹毛,禿了,舊了,便棄之,不像今人一支筆會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換。

王字遒勁堅挺,且婀娜多姿,清利颯爽,且志氣平和。雖羊毫、狼毫均可,但羊毫不宜過長過軟,狼毫不宜過粗過硬,最好是中、小白雲加健。筆鋒一般在一寸之內。不宜長放於水中浸泡,過於胖大,使用不便。用後清水爽乾。使用起來不順手、不見效的筆不要勉強為之,多試幾種為好。總之,筆是宜小不宜大,鋒是宜短不宜長,筆桿是宜細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禿。能夠選擇一支合適的筆,等於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再則是墨。古人研墨,故深淺,濃淡自如。今人研墨者已甚少,大多是墨汁加水。水加得多少,是一學問,過少粘厚枯滯,拖不動筆,過多則肥爛稀薄,字無筋骨。因此首先得調好墨的濃淡度,筆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過多過飽。王字多在筆尖上做文章,墨的爛、枯皆不行,故臨習者要重視這個問題。

三、由於《聖教序》不同於其他碑帖,其中二千多字是由楷、行、草間隔組成,因此臨習中須全面地掌握楷、行、草三種字型的寫法與規律,然後巧妙地搭配組合在一起。因此臨習者同時要學習三種字型,相對來說,難度要大些。同時,學習的面也相對廣些。初學者最好先具備楷書功底,或先臨習些與王字相近的楷書,再涉及《聖教序》,或先將此碑中的楷字練熟,再沿及碑中的行、草字。沒有一點書法基礎常識,即臨《聖教序》,不易見成效,更不易到位。

四、《聖教序》從章法上看,似無規律可言。字的大小排列隨意自由,間隔也緊寬不等,似不可預測。一個極工整的楷字下面可以接上一狂草字,粗厚與纖細的用筆可以同時出現在上下二字中。間距的不等也是一大特徵。因為拓本是把碑上的字拓好,再一條條連線成文的,因此《聖教序》可以隨意拼接成任何一開本,仍不失其面目。這種無規律正是《聖教序》的規律。在臨習時,必須首先準確地把握其中無規律的規律,立足於把每一個單獨的字寫好,寫標準,然後尋出各種偏旁部首,各種不同結構字的造型規律以及它們的各種變化。

王字素有“魔術師”的魅力,千變萬化,出其不意,不是很快就能把握、認識的。再加之《聖教序》較長,達二千四百多字,四五十版面,臨習者得耐下心來逐字逐句地做功夫。好在此碑中亦有多處重複造型的字,比如“福”、“教”、“生”、“賢”等,會寫一處,遇他處便少臨一字。待每個字都能寫得標準,寫到位時,一頁的字便會自然暢通一氣,自然成章法。

實臨《聖教序》易出現的問題:

一、結構不準。這是寫實性臨寫需過的第一關。所謂王字、米字、顏字的區別,不外乎是字的結構與用筆二者不同。其中結構是關鍵。過這一關需要極大的細心與耐心。必須仔細研究每個字的每個布局的空間,筆畫的左右長短、高低、斜度與角度,偏旁部首的搭配、大小、錯讓,都是很有講究的。寫一遍不準,可多重複多遍。這裡,視覺的記憶與判斷以及糾正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凡善於用眼的人,也善於做到結構準確。練習結構,可以用硬筆幫助解決。平日注意結構的記憶,留意觀察,隨時可用硬筆臨寫、背寫結構,多在結構的微妙處下功夫。“功夫不負有心人”。

二、用筆遲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眼睛一面看帖,手裡一邊寫,既要注意臨寫結構,又要注意筆畫輕重安排,寫寫停停,在運筆時便滯澀、彎曲,不乾脆果斷,顧此失彼。初臨習者易如此。這完全屬正常現象。值得提醒的是王字的用筆是極其流暢、韌挺的,不允許出現抖滯、枯澀的筆畫,所以臨習者在實臨中應該嚴格尊重原碑的本來面目。

要解決用筆遲滯問題的方法是要多臨、多寫,熟能生巧。可以邊看邊寫第一個字,記住字的結構之後,再默寫第二個字,一氣呵成,便不會遲滯。如果不行可以多來一遍,到記住為止。只要能熟背字的結構和用筆時,抖滯、猶豫的現象就會隨之解決。如果臨習一段時間仍有抖滯現象,這表明臨習者對毛筆的性能、駕馭能力本身尚存在問題,還需要再進行些其他用筆的基本訓練。

當然,我們強調的是結構準確基礎上的流暢,如果一味追求流暢、果斷,而失其結構,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三、虛實不分。這裡指的實是字本身應該有的筆畫,而虛則是那些相連的引帶筆畫。在楷書中,虛的筆畫幾乎沒有,而行書則實虛相間了。臨習者往往虛實的分寸把握不當,實筆會過細、過飄,而虛筆則粗重結實。如果涉及到草字,虛實便要複雜得多。按照草書的寫法與用筆規律,虛實也應十分明晰的。因此臨習者首先要弄清楚何虛何實,何重何輕,不能依葫蘆畫瓢。

虛實還牽涉一個用筆問題。此帖有的字的筆畫是重力在頭,有的是先輕後重,有的是在轉折處發力。比如“夢”字是整個筆的三分之二的毫鋒著紙,粗放有力,而“趣”、“有”字都是筆尖一點點著紙,細如遊絲。在此中雖沒有特別明顯的虛實,但臨習者首先了解該字的寫法之後,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而處理手下的虛實問題。

四、作抄書對待。這是日常最常見到的一種臨習毛病。他們臨帖的是每次從頭到尾地抄一遍,無論臨好的或臨不好的地方都視而不見,一遍走過。

臨習的目的,首先要解決每個字的造型及用筆問題,寫起來不是一遍便可以準確完美的,不能每次臨寫都似乎為了湊一張完整的臨作,真要做功夫,是做給自己看,不成文,支離破碎,獨個字臨寫,揀重點,無疑必須是對自己負責才是。應該是先臨一字,及時總結優缺點,再糾正寫一遍,如果不行可再寫一遍。但至多不可超過三、四遍。有的臨習者會把一個字寫上十遍以上,最後感覺麻木,以數量湊質量,往往最後幾個字還沒有前幾個的好。當然,如果能一、二遍就能準確把握便可放過關,隔日再重新複習一遍,留下較深刻的記憶。完全可以過關的字先置一邊,不過關的重點臨寫,最後再整篇臨寫,如果作抄書對待,勢必效果甚微,且失其真正的目的。

另外,執筆不當,工具不當,都會造成實臨中的問題。總之,能夠掌握一種正確的實臨方法,這是書法學習的前提,也是必修課。

意臨,也可稱創造性臨寫。首先得搞清楚意臨的概念。一般意臨有三種含義:

一種是建立在實臨的基礎上,多次的實臨令臨習者對碑帖的結構安排以及特點了如指掌。滾瓜爛熟後,脫開帖而自己去寫,實際上是背臨,創造性體現在其中給予較多的自由度,給予一些個性發揮的餘地,不拘泥於每個字的每個具體部分。這種意臨是不失本帖的原來面目,給以少量的創造空間。這往往是對於初學書法、初臨習者而言的。可以實臨與這種意臨交替進行,隨時可檢驗自己對此碑的把握程度如何。這種意臨看上去比較保守,卻是非常見功夫的,如果實臨不過關的人,這種意臨就絕對做不到。

第二種是長期對王字有所侵浸,王字的筆法、結構、章法已爛熟於心,呼之欲出,以自己對王字的理解、體會,主觀地去臨寫。這裡已不僅僅拘泥於本帖,而可以隨意融入王字其他書跡的風格,得以融會貫通,自由發揮。這種意臨不是初學、初臨者所急於能為,因為它要有平素的王字的紮實基本功才行,或有書法方面較長久的臨習經驗的積累。

第三種是一些學者、專家及書法家,自身已經有良好的書法修養與體驗,特別是具有除王字以外的其他碑帖的良好訓練素質,本身早就自成一格,個性突出且鮮明,書風老練亦成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來意臨,往往是以王字以外的定了型的書風,主觀地意臨,雖自然距王字風格較遠,卻具有本身獨到的特徵,又在意臨中或多或少地注意加入王字的某些東西,這可謂是真正創造性的“意臨”。

在意臨中易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些初學、初臨者往往以“意臨”為一條逃避實臨的捷徑,他們不肯下苦功,因為臨不好,臨不像,又不想放棄,也不想改觀,於是便用“意臨”來搪塞解釋,或用“意臨”來拔高和標榜自己。他們通常羨慕和摹仿專家書家的意臨,以為有個性,有派頭,反過來認為那些實臨且卓有成效者為“沒有創造性”,嗤那些老老實實做功夫者為“無個性”。其實,這種“淺嘗而止”的“意臨”與專家的意臨有絕然不同的質的區別。如果沒有紮實的書法基本功做後盾,要想直接省事進入後一種意臨狀態,只能是自欺欺人,荒唐笑。俗話說:“水到渠成。”任何事有他本身的規律,急不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任何事總想走捷徑,哪有不自食其果的。

還有些臨習者面對碑帖時,可以發揮得不錯,一旦離開碑帖,靈感全無。問題一是出在臨寫時沒有注意記憶,對整個碑帖的特徵,精神未及時總結歸納,自然把握不住。二是因為太不留心,凡臥案臨書時方為臨,而平素日常生活中卻不有心注意、反省與書法有關的事物,所謂字外功夫,便會出現上述狀況。

毋庸置疑,即便是意臨,目的也是為了創作。最佳臨寫效果應該是,臨寫時的感受在默寫時能呼之欲出,而在創作時更能隨時拈來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