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魏晉>> 三國魏《漢廬江太守範式碑》正文

三國魏《漢廬江太守範式碑》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三國魏《漢廬江太守範式碑》

《範式碑》全稱《漢廬江太守範式碑》,又稱《范巨卿碑》。隸書,三國·魏青龍三年(235)正月立。僅存上截,12行,行6~15字,在山東濟寧。碑主範式,字巨卿,山陽(故治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里)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累官荊州刺史,遷廬江(三國魏時治在今安徽霍丘縣西五十五里)太守。此碑宋時已見金石著錄,南宋洪适《隸釋》載有碑之全文,可知那時尚比較完整。現只存殘石兩塊。

《範式碑》是曹魏著名碑刻之一,碑文字型與漢末成熟期的隸書一脈相承,結體嚴整,用筆方勁,不減漢隸古樸淳厚之風。顧南原《隸辨》引洪适《隸釋》評云:“此碑雖不及延康、黃初四刻(指魏《大饗碑》、《上尊號碑》、《受禪表》及《孔羨碑》),在魏他碑中為可取耳。”這個評價是比較中肯的。唐李嗣真《後書品》云:“蔡公諸體,唯《范巨卿碑》風華艷麗,古今冠絕。”這段話引起後世不少爭論,主要集中在兩點:碑的書寫者問題;對此碑的藝術評價問題。自趙明誠《金石錄》以降,許多人認為李嗣真曾斷定《範式碑》為蔡邕所書,進而以蔡邕死於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其實,建碑時(235),已距蔡邕之死四十三年,實不可能。李嗣真的所謂“蔡公諸體”,系指受蔡邕書法薰陶的諸家碑刻。翁方綱在辨明該說是對李嗣真的誤解後又說:“是碑於勁利之中,出以醇厚,而頓挫節制,神采煥發,實高出漢末皇象、梁鵠諸家之上,其目為蔡體第一者,蓋李嗣真見學蔡書者必多,乃有此折衷之鑑。”又說:“率更(指歐陽詢)書法之秘筆,皆從此碑得之。非深求漢唐之接續者,未易語也。……蓋漢人分隸之形質,至此皆化為性情,恐褚河南(褚遂良)對史陵雲‘此法更不可以教人者',正不外是也。”而與翁氏見解相左者,當首推清初的顧南原。他在《隸辨》中肯定了前述洪适論點,而認為李嗣真獨椎《范巨卿》,及其“風華艷麗,冠絕擊今”之評,為“藻鑒之謬”。今皆錄之,以為識者鑒析。

碑文(據宋拓本):

君諱式,字巨□□□□□□□功存有夏,實曰御龍;□胙商周,世昭其隆。晉主夏盟,有士會者,光演弘謨,翼崇霸業,錫邑命族,實為范氏,則其後也。君稟靈醇之茂度,體玄亮之殊高,徽柔懿恭,明允篤恕,九德靡爽,百行淵備,弘道耽藝,恢韜墳籍,探賾研機,罔深不入;苦乃立德隆禮,樹節寶真;忠諒足以弼國,篤友足以輔仁;用能昭其洪懿,聲充宇甸。接華彥於汝墳,潤枯斃於荊漢,超管鮑之遐蹤,信靈評乎炳煥,是以□化泉流,芳□鴻奮;耀仁闡於權輿,濟俗侔乎皇訓;群公偉焉,弓旌盈路。再讓考□□□三府舉高第侍御史,拜冀州刺史,糾剔瑕慝,六教允施。翰飛肅於鷹揚,典荊□□軌□,帝□其勛,遷廬江太守。擬泰和以陶化,昭八則以隆治,彌□弘略,惠訓亡倦,□□協□□□清源之深閎,寶疏氏之至順,以疾告辭,韜光潛耀,詠琴書以寧□□□□□□□□□其猶充洽外內,實昭德之奧藪,而儀民之淵表也。未亮三事,□□□終□□□□□□常山相暨子泛孫而胤嗣罔繼。粵青龍三年正月丙戌,縣長汝南薛□□□□□□□感靈單之不饗,思隆懿模,以紹奕世,乃與縣之碩儒,咨典謨之中□同宗□□□之胄,昭告祖考,俾守厥祀,本支著宣融之祚,人神協休茂之慶焉,禮也。於是鄉□□上計掾,翟循州部泰山從事史翟邵等,僉以為君雖輝名載籍,光前列,而靈墳亡□,儀問靡述。遂相與略依舊傳,昭撰景行,刊銘樹墓,以聲百世,其辭曰:

於昭上德,實唐之胤。誕表靈和,蹈規履信。窮神周覽,祗道之訓。邁德徽猶,鴻漸□奮。穢彼誇毗,寶此醇懿。以文會友,以仁翼□。敷化濟殖,群生以遂。永言孝思,民之攸暨。如何昊天,不信其軌!明德不報,胤胙亡紀。爰輯訓典,詢爾髦士。育茲赫□,以永遐祉。詒厥孫謀,耀於萬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