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魏晉>> 北魏《石門銘》精拓本正文

北魏《石門銘》精拓本

作者:不詳 書體:楷書

《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由太原典簽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刻於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漢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石門”。東壁長16.5米,西壁長15米,南口高3.45米、寬4.4米,北口高3.75米、寬4.1米,隧道與棧道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褒斜石門是世界上較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後漢開鑿石門道破廢,本崖文即記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經過與結果,傳頌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重開褒斜道的盛舉。

《石門銘》全文融記事、頌功、寫景和抒情於一體,是石刻銘文的代表作,故書丹、鑿刻在當時也是有意識請書法與鑿字高手完成的,這從崖文中也可看出,崖文地處陝西褒城石門東壁,而書丹為“太原郡王遠”,鑿字為“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並且留名刻記於崖文題記中,可見王遠、武阿仁的藝術業績雖不為歷史所記載,但其高超的藝術作品正昭示了他們在當時就為社會認同的藝術高手。

漢代,佛學由印度傳人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之學適應社會意識需要而日益熾盛,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記其事。有的鑿石以作碑碣,有的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寫。短時間內,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一度碑碣無數。石質堅硬,可以永久保存,尤其是摩崖,因山高險絕而常人難以到達,故少人為破壞。《石門銘》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崖面廣闊,擺脫紙張限制,大書深刻,筆陣森嚴,氣勢雄峻,故而書風自然開張、氣勢雄偉、意趣天成,表現出大朴不雕的陽剛之美,堪稱鴻篇巨製。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於陝西漢中博物館。

《石門銘》拓本以舊拓首頁“此”字不損者為佳,此為精拓本。此石刻為正書,凡28行,滿行22字,後段題記為7行,每行9-10字。它吸取了處於同一地漢隸名品《石門頌》蒼勁凝練的篆隸筆法,筆勢與體勢則吸取了漢隸跌宕開張、奇崛大氣的特點,書風超逸疏宕、舒展自然。

康有為譽之為“神品”,在《廣藝舟雙輯》中評曰:“《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書者王遠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但康有為推之為南北朝碑十大書家。《石門銘》是魏碑中可以臨摹、借鑑的上佳範本之一,歷史上的許多著名書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

石門銘釋文:

石門銘:此門蓋漢永平中所穿,將五百載。世代綿迴,戎夷遞作,乍開乍閉,通塞不恆。自晉氏南遷,斯路廢矣!其崖岸崩淪,澗閣堙禠,門南北各數里,車馬不通者久之。攀蘿捫葛,然後可至。皇魏正始元年,漢中獻地,褒斜始開。至於門北一里西上鑿山為道,峭岨盤迂,九折無以加,經途巨礙,行者苦之。

梁秦初附,實仗才賢,朝難其人,褒簡良牧。三年,詔假節龍驤將軍督梁秦諸軍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旟嶓漾,撫境綏邊,蓋有叔子之風焉。以天險難升,轉輸難阻,表求自迴車已南開創舊路,釋負擔之勞,就方軌之逸。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領徒一萬人,石師百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機發,精解冥會,雖元凱之梁河,德衡之損躡,未足偶其奇。起四年十月十日,訖永平二年正月畢功。閣廣四丈,路廣六丈,皆填溪棧壑,砰險梁危,自廻車至谷口二百餘里,連輈駢轡而進,往哲所不工,前賢所輟思,莫不夷通焉。王升履之,可無臨深之嘆;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勞。於是畜產鹽鐵之利,紈綿罽毼之饒,充牣川內,四民富實,百姓息肩,壯矣!自非思埒班爾,籌等張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銘曰:

龍門斯鑿,大禹所彰。茲岩廼穴,肇自漢皇。導此中國,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閣匪梁。西帶汧隴,東控樊襄。河山雖險,憑德是強。昔惟畿甸,今則關壃。永懷古烈,跡在人亡。不逢殊績,何用再光。水眺悠皛,林望幽長。夕凝曉露,晝含曙霜。秋風夏起,寒鳥春傷。穹隆高閣,有車轔轔。威夷石道,駟牧其駰。千載絕軌,百輛更新。敢刊岩曲,以紀鴻塵。

 魏永平二年太歲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梁秦典簽太原郡王遠書,石師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鑿字。

銘文右下方有一段摩崖刻字,即謂《石門銘小記》,文曰:本西壁文後漢永平中開石門,今大魏改正始五年為永平元年,余功至二年正月,迄乎開復之年同曰永平,今古同xx(殘2字)矣哉!後之君子異事同聞焉。賈哲字三德。

北魏《石門銘》精拓本

北魏《石門銘》精拓本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尾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