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匡秀才重遊舊地 趙醫生高踞詩壇

話說匡太公自從兒子上府去考,尿屎仍舊在床上。他去了二十多日,就如去了兩年的一般,每日眼淚汪汪望著門外。那日向他老奶奶說道:“第二個去了這些時,總不回來。不知他可有福氣掙著進一個學?這早晚我若死了,就不能看見他在跟前送終!”說著,又哭了。老奶奶勸了一回。忽聽門外一片聲打的響,一個凶神的人,趕著他大兒子打了來,說在集上趕集,占了他擺攤子的窩子。匡大又不服氣,紅著眼,向那人亂叫。那人把匡大擔子奪了下來,那些零零碎碎東西撒了一地,筐子都踢壞了。匡大要拉他見官,口裡說道:“縣主老爺現同我家老二相與,我怕你么!我同你回老爺去!”太公聽得忙叫他進來,吩咐道:“快不要如此!我是個良善人家,從不曾同人口舌,經官動府。況且占了他攤子,原是你不是!央人替他好好說,不要吵鬧,帶累我不安。”他那裡肯聽,氣狠狠的,又出去吵鬧。吵的鄰居都來圍著看,也有拉的,也有勸的。正鬧著,潘保正走來了,把那人說了幾聲,那人嘴才軟了。保正又道:“匡大哥,你還不把你的東西拾在擔子裡,拿回家去哩。”匡大一頭罵著,一頭拾東西。

只見大路上兩個人,手裡拿著紅紙帖子,走來問道:“這裡有一個姓匡的么?”保正認得是學裡門斗。說道:“好了,匡二相公恭喜進了學了!”便道:“匡大哥,快領二位去同你老爹說。”匡大東西才拾完在擔子裡,挑起擔子,領兩個門斗來家。那人也是保正勸回去了。門斗進了門,見匡太公睡在床上,道了恭喜,把報帖升貼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相公匡諱迥,蒙提學御史學道大老爺取中樂清縣第一名入泮。聯科及第。本學公報。”太公歡喜,叫老奶奶燒起茶來,把匡大擔子裡的糖和豆腐乾,裝了兩盤,又煮了十來個雞子,請門斗吃著。潘保正又拿了十來個雞子來賀喜。一總煮了出來,留著潘老爹陪門斗吃飯。飯罷,太公拿出二百文來做報錢,門斗嫌少。太公道:“我乃赤貧之人,又遭了回祿。小兒的事,勞二位來,這些須當甚么,權為一茶之敬。”潘老爹又說了一番,添了一百文,門斗去了。

直到四五日後,匡超人送過宗師,才回家來,穿著衣巾,拜見父母。嫂子是因回祿後就住在娘家去了,此時只拜了哥哥。他哥見他中了個相公,比從前更加親熱些。潘保正替他約齊了分子,擇個日子賀學,又借在庵里擺酒。此番不同,共收了二十多吊錢,宰了兩個豬和些雞鴨之類,吃了兩三日酒,和尚也來奉承。

匡超人同太公商議不磨豆腐了。把這剩下來的十幾吊錢把與他哥,又租了兩間屋,開個小雜貨店。嫂子也接了回來,也不分在兩處吃了。每日尋的錢,家裡盤纏。

忙過幾日,匡超人又進城去謝知縣。知縣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禮,留著吃了酒飯,叫他拜做老師。事畢回家,學裡那兩個門斗,又下來到他家說話。他請了潘老爹來陪。門斗說:“學裡老爺要傳匡相公去見,還要進見之禮。”匡超人惱了,道:“我只認得我的老師!他這教官我去見他做甚么?有甚么進見之禮!”潘老爹道:“二相公,你不可這樣說了。我們縣裡老爺雖是老師,是你拜的老師,這是私情。這學裡老師是朝廷制下的,專管秀才。你就中了狀元,這老師也要認的。怎么不去見?你是個寒士,進見禮也不好爭,每位封兩錢銀子去就是了。”當下約定日子,先打發門斗回去。

到那日,封了進見禮去見了學師回來。太公又吩咐買個牲醴到祖墳上去拜奠。那日上墳回來,太公覺得身體不大爽利。從此,病一日重似一日。吃了藥,也再不得見效。飲食也漸漸少的不能吃了。匡超人到處求神問卜,凶多吉少。同哥商議,把自己向日那幾兩本錢,替太公備後事,店裡照舊不動。當下買了一具棺木,做了許多布衣,合著太公的頭做了一頂方巾,預備停當。太公淹淹在床,一日昏聵的狠,一日又覺得明白些。

那日太公自知不濟,叫兩個兒子都到跟前,吩咐道:“我這病犯得拙了!眼見得望天的日子遠,入地的日子近。我一生是個無用的人,一塊土也不曾丟給你們,兩間房子都沒有了。第二的僥倖進了一個學,將來讀讀書,會上進一層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甩心極是難得,卻又不可因後來日子略過的順利些,就添出一肚子裡的勢利見識來,改變了小時的心事。我死之後,你一滿了服,就急急的要尋一頭親事。總要窮人家的兒女,萬不可貪圖富貴,攀高結貴。你哥是個混帳人,你要到底敬重他,和奉事我的一樣才是!”兄弟兩個哭著聽了,太公暝目而逝。合家大哭起來。匡超人呼天搶地,一面安排裝殮。因房屋褊窄,停放過了頭七,將靈柩送在祖塋安葬。滿莊的人都來弔孝送喪。兩弟兄謝過了客。匡大照常開店。匡超人逢七便去墳上哭奠。

那一日,正從墳上奠了回來,天色已黑。剛才到家,潘保正走來,向地說道:“二相公,你可知道縣裡老爺壞了?今日委了溫州府二太爺來摘了印去了。他是你老師,你也該進城去看看。”匡超人次日換了素服,進城去看。才走進城,那曉得百姓要留這官,鳴鑼罷市,圍住了摘印的官,要奪回印信。把城門大白日關了,鬧成一片。匡超人不得進去,只得回來再聽訊息。第三日,聽得省里委了安民的官來了,要拿為首的人。

又過了三四日,匡超人從墳上回來。潘保正迎著道:“不好了!禍事到了!”匡超人道:“甚么禍事?”潘保正道:“到家去和你說。”當下到了匡家坐下,道:“昨日安民的官下來,百姓散了。上司叫這官密訪為頭的人,已經拿了幾個。衙門裡有兩個沒良心的差人,就把你也密報了。說老爺待你甚好,你一定在內為頭要保留。是那裡冤枉的事!如今上面還要密訪,但這事那裡定得?他若訪出是實,恐怕就有人下來拿。依我的意思,你不如在外府去躲避些時。沒有官事就罷,若有,我替你維持。”匡超人驚得手慌腳忙,說道:“這是那裡晦氣!多承老爹相愛,說信與我。只是我而今那裡去好?”潘保正道:“你自心裡想,那處熟,就往那處去。”匡超人道:“我只有杭州熟,卻不曾有甚相與的。”潘保正道:“你要往杭州,我寫一個字與你帶去。我有個房分兄弟,行三,人朝叫他‘潘三爺’,現在布政司里充吏,家裡就在司門前山上住。你去尋著了他,凡事叫他照應。他是個極慷慨的人,不得錯的。”匡超人道:“既是如此,費老爹的心,寫下書子,我今晚就走才好。”當下潘老爹一頭寫書,他一面囑咐哥、嫂家裡事務。灑淚拜別母親,拴束行李,藏了書子出門。潘老爹送上大路回去。

匡超人背著行李,走了幾天旱路,到溫州搭船。那日沒有便船,只得到飯店權宿。走進飯店,見裡面點著燈。先有一個客人坐在一張桌子上,面前擺了一本書,在那裡靜靜的看。匡超人看那人時,黃瘦麵皮,稀稀的幾根鬍子。那人看書出神,又是個近視眼,不曾見有人進來。匡超人走到跟前,請教了一聲:“老客”,拱一拱手,那人才立起身來為禮。青絹直身,瓦楞帽子,象個生意人模樣。兩人敘禮坐下。匡超人問道:“客人貴鄉尊姓?那人道:“在下姓景,寒舍就在這五十里外。因有個小店在省城,如今往店裡去。因無便船,權在此住一夜。”看見匡超人戴著方巾,知道他是秀才,便道:“先生貴處那裡?尊姓台甫?”匡超人道:“小弟賤姓匡,字超人,敝處樂清。也是要往省城,沒有便船。那景客人道:“如此甚好,我們明日一同上船。”各自睡下。

次日早去上船,兩人同包了一個頭艙。上船放下行李,那景客人就拿出一本書來看。匡超人初時不好問他,偷眼望那書上,圈的花花綠綠,是些甚么詩詞之類。到上午同吃了飯,又拿出書來看,看一會,又閒坐著吃茶。匡超人問道:“昨晚請教老客,說有店在省城,卻開的是甚么寶店?”景客人道:“是頭巾店。”匡超人道:“老客既開寶店,卻看這書做甚么?”景客人笑道:“你道這書,單是戴頭巾做秀才的會看么?我杭城多少名士,都是不講八股的。不瞞匡先生你說,小弟賤號叫做景蘭江,各處詩選上,都刻過我的詩。今已二十餘年。這些發過的老先生,但到杭城,就要同我們唱和。”因在艙內開了一個箱子,取出幾十個斗方子來,遞與匡超人道:“這就是拙刻,正要請教。”匡超人自覺失言,心裡慚愧。接過詩來,雖然不懂,假做看完了,瞎贊一回。景蘭江又問:“恭喜入泮是那一位學台?”匡超人道:“就是現在新任宗師。”景蘭江道:“新學台是湖州魯老先生同年,魯老先生就是小弟的詩友。小弟當時聯句的詩會,楊執中先生、權勿用先生、嘉興蘧太守公孫{e0482}夫、還有婁中堂兩位公子:三先生、 四先生,都是弟們文字至交。可惜有位牛布衣先生,只是神交,不曾會面。”匡超人見他說這些人,便問道:“杭城文瀚樓選書的馬二先生,諱叫做靜的,先生想也相與?”景蘭江道:那是做時文的朋友。雖也認得,不算相與。不瞞先生說,我們杭城名壇中倒也沒有他們這一派。卻是有幾個同調的人,將來到省可以同先生相會。”匡超人聽罷,不勝駭然。

同他一路來到斷河頭。船近了岸、正要搬行李。景蘭江站在船頭上,只見一乘轎子歇在岸邊。轎里走出一個人來,頭戴方巾,身穿寶藍直裰,手裡搖著一把白紙詩扇,扇柄上拴著一個方象牙圖書,後面跟著一個人,背了一個藥箱。那先生下了轎,正要進那人家去。景蘭江喊道:“趙雪兄,久違了!那裡去?那趙先生回過頭來,叫一聲:“哎呀!原來是老弟!幾時來的?”景蘭江道:“才到這裡,行李還不曾上岸。”因回頭望著艙里道:“匡先生,請出來。這是我最相好的趙雪齋先生,請過來會會!”

匡超人出來,同他上了岸。景蘭江吩咐船家,把行李且搬到茶室里來。當下三人同作了揖,同進茶室。趙先生問道:“此位長兄尊姓?”景蘭江道:“這位是樂清匡先生,同我一船來的。”彼此謙遜了一回坐下,泡了三碗茶來。趙先生道:“老弟,你為甚么就去了這些時?叫我終日盼望。”景蘭江道:“正是為些俗事纏著。這些時可有詩會么?”趙先生道:“怎么沒有!前月中翰顧老先生來天竺進香,邀我們同到天些,做了一天的詩。通政范大人告假省墓,船隻在這裡住了一日,還約我們到船上拈題分韻。著實擾了他一天。御史荀老先生來打撫台的秋風,丟著秋風不打,日日邀我們到下處做詩。這些人都問你現今胡三公子替湖州魯老先生征輓詩,送了十幾個斗方在我那裡。我打發不清,你來得正好,分兩張去做。”說著,吃了茶,問:“這位匡先生想也在庠,是那位學台手裡恭喜的?”景蘭江道:“就是現任學台.”趙先生微笑道:“是大小兒同案。”吃完了茶,趙先生先別,看病去了。

景蘭江問道:“匡先生,你而今行李發到那裡去?”匡超人道:“如今且攏文瀚樓。”景蘭江道:“也罷,你攏那裡去,我且到店裡。我的店在豆腐橋大街上金剛寺前。先生閒著,到我店裡來談。”說罷叫人挑了行李去了。匡超人背著行李走到文瀚樓,問馬二先生,已是回處州去了。文瀚樓主人認的地,留在樓上住。

次日,拿了書子,到司前找潘三爺。進了門,家人回道:“三爺不在家,前幾日奉差到台州學道衙門辦公事去了。”匡超人道:“幾時回家?”家人道:“才去,怕不也還要三四十大功夫。”

匡超人只得回來,尋到豆腐橋大街景家方巾店裡。景蘭江不在店內,問左右店鄰,店鄰說道:“景大先生么?這樣好天氣,他先生正好到六橋探春光,尋花問柳,做西湖上的詩。絕好的詩題,他怎肯在店裡坐著?”匡超人見問不著,只得轉身又走。走過兩條街,遠遠望見景先生同著兩個戴方巾的走。匡超人相見作揖。景蘭江指著那一個麻子道:“這位是支劍峰先生。”指著那一個鬍子道:“這位是浦墨卿先生。都是我們詩會中領袖。那二人問:“此位先生?”景蘭江道:“這是樂清匡超人先生。”匡超人道:小弟方才在寶店奉拜先生,恰值公出。此時往那裡去?”景先生道:“無事閒遊。”又道:“良朋相遇,豈可分途,何不到旗亭小飲三杯?”那兩位道:“最好。”當下拉了匡超人,同進一個酒店,揀一副坐頭坐下。酒保來問,要甚么菜。景蘭江叫了一賣一錢二分銀子的雜膾,兩碟小吃。那小吃一樣是炒肉皮,一樣就是黃豆芽。拿上酒來,支劍峰問道:“今日何以不去訪雪兄?”浦墨卿道:“他家今日宴一位出奇的客。”支劍峰道:“客罷了,有甚么出奇?”浦墨卿道:“出奇的緊哩!你滿飲一杯,我把這段公案告訴你。”當下支劍峰斟上酒,二位也陪著吃了。

浦墨卿道:“這位客姓黃,是戊辰的進士,而今選了我這寧波府勤縣知縣。他先年在京里,同楊執中先生相與;楊執中卻和趙爺相好,因他來浙,就寫一封書子來合趙爺。趙爺那日不在家,不曾會。”景蘭江道:“趙爺官府來拜的也多,會不著他,也是常事。”浦墨卿道:“那日真正不在家。次日趙爺去回拜。會著,彼此敘說起來。你道奇也不奇?”眾人道:“有甚么奇處?”浦墨卿道:“那黃公竟與趙爺生的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眾人一齊道:“這果然奇了!”浦墨卿道:“還有奇處。趙爺今年五十九歲,兩個兒子,四個孫子,老兩個夫妻齊眉,只卻是個布衣。黃公中了一個進士,做任知縣,卻是三十歲上就斷了弦。夫人沒了,而今兒花女花也無。”支劍峰道:“這果然奇!同一個年、月、日、時,一個是這般境界,一個是那般境界,判然不合。可見,‘五星’、‘子平’都是不相干的。”說著,又吃了許多的酒。

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個疑難在此,諸公大家參一參:比如黃公同趙爺一般的年、月、日、時生的,一個中了進士,卻是孤身一人;一個卻是子孫滿堂,不中進士。這兩個人,還是那一個好?我們還是願做那一個?”三位不曾言語。浦墨卿道:“這話讓匡先生先說。匡先生,你且說一說。”匡超人道:“二者不可得兼。依小弟愚見,還是做趙先生的好。”眾人一齊拍手道:“有理!有理!”浦墨卿道:“讀書畢竟中進十是個了局。趙爺各樣好了,到底差一個進士。不但我們說,就是他自己心裡也不快活的,是差著一個進士。而今又想中進士,又想像趙爺的全福,天也不肯!雖然世間也有這樣人,但我們如今既設疑難,若只管說要合做兩個人,就沒的難了。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進士,不要全福:只做黃公,不做趙爺。可是么?”支劍峰道:“不是這樣說。趙爺雖差著一個進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經高進了,將來名登兩榜,少不得封誥乃尊。難道兒子的進士當不得自己的進士不成?”浦墨卿笑道:“這又不然。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兒子已做了大位,他還要科舉。後來點名,監臨不肯收他。他把卷子摜在地下,恨道:”為這個小畜生,累我戴個假紗帽!’這樣看來,兒子的到底當不得自己的!”

景蘭江道:“你們都說的是隔壁帳。都斟起酒來!滿滿的吃三杯,聽我說。”支劍峰道:“說的不是怎樣?”景蘭江道:“說的不是,倒罰三杯!”眾人道:“這沒的說。”當下斟上酒吃著。景蘭江道:“眾位先生所講中進士,是為名?是為利?”眾人道:“是為名。”景蘭江道:“可知道趙爺雖不曾中進士,外邊詩選上刻著他的詩幾十處,行遍天下。那個不曉得有個趙雪齋先生?只怕比進士享名多著哩!說罷哈哈大笑。眾人都一齊道:“這果然說的快暢!”一齊幹了酒。匡超人聽得,才知道天下還有這一種道理。景蘭江道:“今日我等雅集,即拈‘樓’字為韻,回去都做了詩,寫在一張紙上,送在匡先生下處請教。”當下同出店來,分路而別。只因這一番,有分教:交遊添氣色,又結婚姻,文字發光芒,更將進取。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匡秀才重遊舊地  趙醫生高踞詩壇_儒林外史原文_國學 子部0

猜你喜歡

第十七回匡秀才重遊舊地  趙醫生高踞詩壇_儒林外史原文_國學 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