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思謙,鄭州陽武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韋思謙,鄭州陽武人也。本名仁約,字思謙,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字焉。其先自京兆南徙,家於襄陽。舉進士,累補應城令,歲余調選。思謙在官,坐公事微殿①,舊制多未敘進。吏部尚書高季輔曰:“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棄大德。”擢授監察御史,由是知名。嘗謂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時中書令褚遂良賤市中書譯語人②地,思謙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復用,思謙不得進,出為清水令。謂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觸機便發,固宜為身災也。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曰張膽以報國恩,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肅機皇甫公義檢校沛王府長史,引思謙為同府倉曹,謂思謙曰:“公豈池中之物,屈公為數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遷右司郎中。
永淳初,歷尚書左丞、御史大夫。時武候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協,而誣奏之。高宗臨軒問仁禕,仁禕惶懼,應對失次。思謙歷階而進曰:“臣與仁禕連曹,頗知事由。仁禕懦而不能自理。若仁會眩惑聖聰,致仁禕非常之罪,即臣亦事君不盡矣。請專對其狀。”辭辯縱橫,音旨明暢,高宗深納之。思謙在憲司,每見王公,未嘗行拜禮。或勸之,答曰:“鵰鶚鷹鸇,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當獨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為官擇人,非其人則闕。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盡命之秋。”振舉綱目,朝廷肅然。
則天臨朝,轉宗正卿,會官名改易,改為司屬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肅政台,復以思謙為右肅政大夫。大夫舊與御史抗禮,思謙獨坐受其拜。或以為辭,思謙曰:“國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為事耶?”垂拱初,賜爵博昌縣男,遷鳳閣鸞台三品。二年,代蘇良嗣為納言。三年,上表告老請致仕,許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於家,贈幽州都督。
(節選自《舊唐書》卷八十八)
[注]①微殿:末等。②譯語人:翻譯官。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家於襄陽家:定居
B.初拜左丞拜:拜謁
C.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 妻子:妻子兒女
D.振舉綱目振:整頓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韋思謙“狂鄙之性”的—組是(3分)()
①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②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胆以報國恩③思謙在憲司,每見王公,未嘗行拜禮④鵰鶚鷹鸇,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⑤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盡命之秋⑥大夫舊與御史抗禮,思謙獨坐受其拜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D.②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韋思謙彈劾褚遂良賤買他人土地,致使褚遂良被貶。後褚遂良復用,韋思謙受壓制外調。
B.韋思謙因公事考核位居末等,按舊制不能被提拔,但因有大德而被吏部尚書破格提拔。
C.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和而誣陷仁禕,仁禕懦弱,韋思謙出手相助,使仁禕沒有獲罪。
D.韋思謙為人公正有主見,忠於朝廷,認為做事不能無原則,受到多位皇帝的信任和器重。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棄大德。(4分)
(2)公豈池中之物,屈公為數旬之客,以望此府耳。(3分)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3分)
參考答案:
4.B(拜:授官)
5.C(②⑤都是表現韋思謙盡忠的品質)
6.B(文中沒有說不能被提拔,只是說大多未被提拔;所謂“大德”只是高季輔個人的看法)
7.(1)自從我任職選考部門,今天才得到這樣的一個人才,怎能因為小錯就捨棄大德。(譯出大意給3分;“居”、“小疵”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您哪裡是池中之物,委屈您做幾十天的賓客,來提高本府的聲望。(譯出大意給3分;“屈”、“望”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
參考譯文:
韋思謙,鄭州陽武人。本名仁約,字思謙,因為原名與武則天之父名諱相似,故稱字。他的祖先從京兆向南遷徙,定居在襄陽。考中進士科,多次受任為應城令,一年後參加選考。韋思謙在任上,因為政績考核為末等,依照舊的制度,這類情況大多不能晉升。吏部尚書高季輔說:“自從我任職選考部門,今天才得到這樣的一個人才,怎能因為小錯就捨棄大德。”提升他做監察御史,由此知名。他曾經對人說:“御史走出國都,如果不能動搖一方,震懾州縣,就是失職。”當時中書令褚遂良低價購買中書省翻譯官的田地,韋思謙上書彈劾此事,褚遂良被降至同州刺史。等到褚遂良官復中書令,韋思謙不得升官,出任清水令。韋思謙對別人說:“我性格狂放粗率,被授予大權,遇事就要發作,遭禍害身理所應當。然而大丈夫身居剛正之位,必須無所畏懼來報答國恩,終不能做碌碌無為的臣子來保全妻子兒女。”左肅機皇甫公義任檢校沛王府長史,引進韋思謙任同府倉曹,他對韋思謙說:“您哪裡是池中之物,委屈您做幾十天的賓客,來提高本府的聲望。”多次升任為右司郎中。
永淳初年,歷任尚書左丞、御史大夫。當時武候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和,因而上奏誣陷張仁禕。高宗到殿前責問張仁禕,張仁禕慌張,對答不當。韋思謙登上大殿台階進諫說:“臣與張仁禕同在一暑,很清楚事情的經過。張仁禕為人懦弱,而不能為自己申辯。如果田仁會迷惑聖上視聽,使張仁禕獲得不應該獲得的罪,那就是臣子事奉君主不盡心了。請讓兩人專門為此事對證。”他言辭流利,含義鮮明暢達,高宗非常贊同。韋思謙在憲司任職,每次見到王公,從不行下跪拜禮。有人勸他,他回答說:“鵰鶚鷹鸇,怎能與那些家禽為伴,為何行跪拜禮來討好別人?況且身為諫官,本來就應該獨立。”他剛任左丞時,上奏說道:“陛下任官擇人,沒有合適的人選則空缺不授。現在不惜美官,令臣來充任,這是皇上知臣之深,也是小臣盡命之時。”整頓制定法綱,朝廷肅然。
武則天臨朝稱帝,他轉任宗正卿,恰逢改換官名,改任司屬卿。光宅元年,分別設定左、右肅政台,又任命韋思謙為右肅政大夫。大夫過去和御史行對等之禮,唯獨韋思謙坐著接受對方的拜見。有人對此提出意見,韋思謙說:“朝廷班列,本有等級差別,為何無原則地行事呢?”垂拱初年,賜爵博昌縣男,升任鳳閣台三品。二年,接替蘇良嗣任納言。三年,上表告老辭官,武則天答應了他,並加授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死於家中,追贈幽州都督。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韋思謙,鄭州陽武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韋思謙,鄭州陽武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