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要改變的觀念分析

文言文教學要改變的觀念分析

從許多談文言文教學的文章看,人們普遍反對用串講的方式進行文言文教學,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激發不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令學生昏昏欲睡,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索然寡味。但文言文教學的實際卻依然是串講風盛行,有的老師用新的教法開公開課,聽課的老師就會嘀咕:考試怎么辦?並且有的用新的方法來講文言文公開課的老師,回頭依然用老方法上課。可見,老方法雖然遭到人們的普遍反對,但它背後仍有一種巨大的力量在支撐著,這巨大的力量便是教學觀念,只有轉變教學觀念,文言文教學才能別開生面。文言文教學要改變哪些觀念呢?

一、認為翻譯是文言文教學的首要任務

教師人手一冊的《教學參考用書》中,凡是文言文,均有譯文。在實際教學中,這些譯文對教師的幫助也最大。一般來說,文言文教學要教到學生能準確地翻譯課文才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翻譯。學生也充分理解了文言文學習的要義,於是購買了如《文言文評析》一類的參考書, 國中或高中三年要學的文言文,均做了一句一句的翻譯。有了這一類的書,有的學生覺得,文言文課,聽不聽無關緊要。我們沒有理由責備學生,文言文課堂教學的確在做著重複的事情。而文言課文則對字句作了詳細的註解,有的課文幾乎是每句一注,目的不外乎給翻譯提供堅實的基礎。從參考用書到教師教學再到學生學習,都有一個共識:文言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把文言變成白話,其實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理由 有二:

1.文言與白話沒有截然的界限,且就口頭交際而言,人們的口語與文言有很大的區別,但文言是古代書面語言,而現代漢語的書面語言則常常有頗多的文言成分。把文言與白話對立起來看,認為文言是死的語言是沒有道理的,文言與白話文都是我們的母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王力曾說: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語法辭彙和修辭手段都是從古代文學語言裡繼承和發展的。錢夢龍在談到文言文的教學觀念時也曾說:文言文對本國學生來說,也是種母語,而不是外語。把文言翻譯成白話當作文言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其前提就是把文言當作一門外語,這是應當糾正的一種觀念。

2.翻譯往往是對文意和語言效果的削弱甚至是破壞。朱光潛在《詩論》中舉過一個例子:把《詩經》中的四句詩昔我往矣,楊樹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譯成白話則為:從前我走的時候,楊柳壓在春風中搖曳;現在我回來,天己經在下大雪了。一翻譯,則情致不知去向了。不僅詩歌的語言如此,散文的語言也一樣,《勸學》中的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駕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一段話,怎么翻譯都沒有原文酣暢淋漓。上面的兩段文字,只要在個別地方稍加點撥,學生就能理解,翻譯實屬多餘,文言文大多都類此。但文言文教學像現代文教學一樣,同樣也肩負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的任務,與文化普及不完全是同一回事。文言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文言文的言語本身,而不是翻譯之後的白話,否則便是本末倒置。

二、認為文言是遠古的語言,是死的語言

2001年高考,有一位考生寫了《赤兔之死》,通篇都用淺近的文言來寫,雖然得了滿分,各種報刊紛紛轉載,但有不少人提出,用文言來寫文章,怎么能得滿分。言外之意顯而易見,現代人寫文章,怎么可以用文言來寫?也許魯迅的《孔乙己》給人們的印象太深刻了,現代人寫文章用文言,則給人種酸氣的感覺。在中學教育里,學生學了許多文古文,但恐怕沒有寫過一篇文言文,語文教師是不可能布置學生寫文言作文的。文言文只需要讀,不需要說和寫,由此認為文言是死的語言。這又是一個認識的誤區,理由也可以舉出兩點:

1.文言是白話之源,沒有文言,也就沒有現在的白話。試以辭彙為例,有人曾對徐志摩的新體詩《偶然》作過一番考察,詩中22個雙音節詞,除了余光中指出的五個文言詞(偶爾、訝異、無須、轉瞬、相逢)外,其他有11個(波心、歡喜、消滅、一片、黑夜、海上、記得、最好、交會、光亮、不必)看似現代詞,其實也是文言詞。另外,現代漢語中大量的成語都是以文言的形式保留下來的,它們使白話文更富有表現力。文言不是死的語言,它活在白話之中。

2.好的白話有時要藉助文言。這隻要讀一讀現當代散文大家的散文便知。朱光潛曾說過: 白話的.定義很難下,如果它指大多數人日常所用的語言,它的字和詞大都貧乏,決不夠用。較好的白話文都不免要在文言裡面借字借詞,與日常流行話語究竟有別。同時,白話如果要表達出莊重,嚴肅、典雅、歷史感等效果,則更要藉助文言。因此,我們不能把文言看作是死的語言,如果把文言看作是一種死的語言,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進行文言文教學呢?那只有一種解釋:透過這種死的語言的屏障,學習這種死的語言所承載的內容;但為了獲得這種死的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我們必須破除這種死'的語言的屏障。於是,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了,文言文學習味同嚼蠟。一種遠離運用、遠離生活的學習自然難以激發學習者的興趣。

既然是文言活在白話中,我們就應當提倡學生通過文言的運用學習文言,讓文言進入學生的生活中。雖然我們沒有必要讓學生滿口之乎者也,也沒有必要用文言寫作來代替白語寫作,但一條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只有真正地擁有文言,才能學好文言。從白話與文言的關係看,學好文言是學好白話文的重要途徑,學好了文言,也就豐富了白話,使白話更具有表現力。

三、認為文言文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記憶

任何的學習都離不開記憶,學習文言文當然也不例外,知識性的東西不積累到一定的數量,能力也就難以提高。文言課文的註解詳盡而細緻,不少課文註解的文字比正文多,學生不需要思考,無需推斷,只要看-看註解,全文的意思便一目了然。同時, 解明白確定,沒有商討、啟發的餘地。這似乎在告訴學生,只要記住,就能讀懂文章了,至於某個詞為什麼這樣解釋,你就不必操心了,這完全是編者的事。文言文教學從教材編寫的右式開始,就做著嚼爛了餵的事情,實際教學使之得到進一步的強化,這實難真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

有的學生讀到高三,接觸課外未加注的文言文,即使比曾經讀過的課本上的文言文淺顯得多,也感到無從下手,弄不懂文章的基本意思。文言文教學只培養了他們的記憶能力,閱讀能力卻未能得到良好的培養。文言文教學的內容也促使文言文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記憶這個觀念的形成。文言文教學,實詞的活用、虛詞的用法、文言句式等似乎永遠是教學的重點。語文老師樂於把這些知識系統化,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存進大腦,以應付考試。學生做文言文試題,只要憑藉回憶便能解決問題,改變文言文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記憶這個觀念,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文言課文的註解要大量減少,只在關鍵性的地方加些註解,這既可以給學生思考、推斷的餘地,也有利於學生把視點落到文言文的言語本身上,加深對言語的聲律、韻味、意境的品味。二要在課堂教學中拋棄肢解課文、把文言課文看作是詞句堆砌的做法,從整體著眼,把文言文當作文來教。基本的做法便是誦讀。三要改變考試內容,要考詞義推斷能力、整體感知能力、文章評價能力,通過考試內容的改變,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以上所述的文言文教學的觀念,在文言文教學中長期存在,這些觀念筆者認為是阻礙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是造成學生不喜歡學文言、覺得學文言興味索然的根本原因。改革文言文教學首先從改變觀念入手,才有可能找到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教學要改變的觀念分析0
文言文教學要改變的觀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