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的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中考的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

詳述:

一、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 了

二、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a) 介賓倒裝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b) 謂賓倒裝 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2、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4、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三、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1、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 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3、數量詞做定語後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四、介賓結構後置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例:何有於我哉?全句為於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勇氣也。(《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o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中考的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
中考的語文文言文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