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辛棄疾傳》(二)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紹興三十二年,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乾道六年,遷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燼,井邑凋殘,棄疾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乃創奠枕樓,繁雄館。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又以湖南控帶二廣,與溪峒蠻獠接連,草竊間作,豈惟風俗頑悍,抑武備空虛所致。乃復奏疏曰:“軍政之敝,統率不一,差出占破,略無已時。乞依福建左翼例,別創一軍,以湖南飛虎為名,止撥屬三牙,密院,專聽帥臣節制調度,庶使夷獠知有軍威,望風懾服。”詔委以規畫。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鉅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如期落成。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棄疾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知名士。棄疾嘗同朱熹游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鹹淳間,史館校勘謝枋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於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德祐初,枋得請於朝,加贈少師,謚忠敏。(節選自《宋史·辛棄疾列傳》)

譯文/翻譯:

辛棄疾,字幼安,是山東歷城人。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犒勞軍隊。召見他,讚許並接納了他。乾道六年,(辛棄疾)改任司農寺主簿,出任滁州知州。滁州遭戰火毀壞嚴重,井邑破敗,辛棄疾放寬並減輕賦稅,招撫逃難流散的百姓,訓練民兵,建議軍隊屯田,並創立了奠枕樓、繁雄館。朝廷徵召(辛棄疾)做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一向看重他,葉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薦辛棄疾為人剛直不阿,有遠大謀略。不久,辛棄疾擔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又因為湖南連著兩廣,與溪峒蠻獠相連,草寇時常出現,不僅是風俗頑劣剽悍,也是武備空虛造成的。於是(辛棄疾)就上奏摺說:“軍事行政的弊端在於統領不一致,差遣兵士攻城掠地,一點兒也沒有停息的時候。請依照福建左翼軍的例子,另創建一支軍隊,用湖南飛虎做名字,只隸屬於三牙、樞密院,專門聽從帥臣節制調度,或許能讓蠻夷獠民知道軍威,望風懼怕降服。”皇帝下詔委任他進行規劃。當時樞密院有不願做這件事的,便屢次阻撓他,辛棄疾幹得反而更加賣力,最終不能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各種費用上萬計,(但)辛棄疾善於斡旋,事情都能馬上解決。進諫的人把辛棄疾聚斂財富的事上奏給了朝廷,朝廷就下發了御前金字牌,讓他日落的時候停止工作。辛棄疾接到後把它藏了起來,出去嚴責監辦的人,限期一個月建成飛虎營柵,超過期限就要按軍法治罪,飛虎營柵如期落成。軍隊建成,雄鎮一方,是江上各部隊中最好的一支。辛棄疾為人豪爽,崇尚氣節,能識別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內名士。辛棄疾曾和朱熹遊歷武夷山,做賦《九曲棹歌》。朱熹寫“克己復禮”“夙興夜寐”為他的兩座齋室題字。朱熹死時,偽學正遭禁正,以至門生故舊沒有為他送葬的。辛棄疾寫祭文去哭他說:“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的名聲。誰說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著一樣!”辛棄疾一向擅長作詞,他寫的詞風格悲壯激烈,有《稼軒集》流傳於世。鹹淳年間,史館校勘謝枋得路過辛棄疾墓旁的廟宇,聽到有急促的聲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替辛棄疾嗚發心中的不平,從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謝枋得點著蠟燭寫文章,準備天亮祭祀辛棄疾,文章寫成聲音才停止。德祐初年,謝枋得向朝廷請示,朝廷加贈辛棄疾為少師,諡號忠敏。
《宋史·辛棄疾傳》(二)《宋史·辛棄疾傳》(三)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辛棄疾傳》(二)原文及翻譯0
《宋史·辛棄疾傳》(二)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