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書·袁彖傳》原文及翻譯

南齊書

原文:

袁彖,字偉才,陳郡陽夏人也。父覬,武陵太守。彖少有風氣,好屬文及玄言。舉秀才,歷諸王府參軍,不就。覬臨終與兄顗書曰:“史公才識可嘉,足懋先基矣。”史公,彖之小字也。服未闋,顗在雍州起事見誅,宋明帝投顗屍江中,不聽斂葬。彖與舊奴一人,微服潛行求屍,四十餘日乃得,密瘞石頭後崗,身自負土。懷其文集,未嘗離身。明帝崩後,乃改葬顗。除秘書丞,議駁國史,檀超以《天文志》紀緯序位度,《五行志》載當時祥沴,二篇所記,事用相懸,日蝕為災,宜居《五行》。超欲立處士傳。彖曰:“夫事關業用,方得列其名行。今棲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轢將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長風移俗,故遷書未傳,班史莫編。一介之善,無緣頓略,宜列其姓業,附出他篇。”遷始興王友,固辭。太祖使吏部尚書宣旨令就。坐彈謝超宗簡奏依違,免官。彖性剛,嘗以微言忤世祖,又與王晏不協。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在側曰:“外間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世祖愕然,窮問所以。晏曰:“袁彖為臣說之。”上銜怒良久。彖到郡,坐逆用祿錢,免官付東冶。世祖游孫陵,望東冶,曰:“中有一好貴囚。”數日,車駕與朝臣幸冶,履行庫藏,因宴飲,賜囚徒酒肉,敕見彖與語,明日釋之。尋白衣行南徐州事,遷侍中。彖形體充腴有異於眾每從車駕射雉在郊野數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養於伯母王氏事之如親閨門中甚有孝義隆昌元年,卒。年四十八,謚靖子。
(節選自《南齊書·袁彖傳》)

譯文/翻譯:

袁彖字偉才,陳郡陽夏人。父親袁覬是武陵太守。袁彖年輕時便有風采氣度,喜好寫文章和談論玄理。被舉薦為秀才,各王府要擇取他為參軍,他不肯就任。袁覬臨終時寫給兄長袁顗的信中說:“史公文才學識可嘉,完全能夠使祖宗基業繁盛起來。”史公是袁彖的小名。袁彖守父喪還未滿三年,袁顗在雍州起兵被殺,宋明帝將袁顗的屍體投入江中,不允許入殮安葬。袁彖便與原先的一位僕人,改穿平民服裝,偷偷地去尋找屍體,找了四十多天才找到,將袁顗秘密地埋葬在石頭城的後山崗上,他親自背土。他身邊一直藏著伯父的文集,從沒有離過身。明帝駕崩以後,才將袁顗改葬。被任命為秘書丞。對歷朝國史進行評議(辨正是非得失)。檀超認為,《天文志》記載星象及其位置次序,《五行志》記錄當時的祥瑞災異,二《志》所載的事實及用途都有差別,日食是一種災異,應當放進《五行志》中。檀超又想立處士傳。袁彖說:“與國家大業有關聯的起過作用的人物,才能夠在國史中記錄其姓名事跡。現今那些孤棲隱遁之士,排斥帝王,欺凌將相,這是偏頗特立的行為,不能夠助長這種風氣,改變社會風俗,所以司馬遷的《史記》沒有為之立傳,班固的《漢書》也沒有將他們編寫進去。如果確有一些好的行跡,無法捨棄省略的話,就應當把他們的姓名業績,附錄在別的篇章中。”朝廷調任袁彖為始興王友,他堅決推辭不去。齊太祖派吏部尚書向他宣布旨意命他就職。因彈劾謝超宗的奏章模稜兩可,被罷免官職。袁彖性情剛直,曾經因委婉諷諫觸犯世祖,又與王晏不合。齊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切瓜,王晏在旁邊說:“外面流傳著金刀(劉)的說法,恐怕不適宜用這種東西。”齊世祖很驚訝,追問事情的根源。王晏說:“這是袁彖對我說的。”世祖對此懷怒很久。袁彖在郡任職,因預支了俸祿錢,被罷免官職交給東冶縣處治。後齊世祖游孫陵,望著東冶縣說:“那裡有一位高貴的囚犯。”過了幾天,齊世祖與朝臣們一起巡幸到東冶,對府庫實行了檢查,趁著舉行宴會時,賞給囚徒們一些酒肉,下令召見袁彖與他交談,第二天便釋放了他。不久袁彖便以平民身份暫時代行南徐州事務,升為侍中。袁彖體態肥胖,與眾不同。每次跟隨齊世祖到郊外去射野雞,都要讓好幾個人相幫著扶持,才能徒步行走。他幼年時母親便去世了,由伯母王氏撫養他,後來他侍奉王氏如同親生母親。他的妻子也很有孝心。袁彖在隆昌元年去世,享年四十八歲。謐靖子。
《南齊書·袁彖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南齊書·袁彖傳》原文及翻譯0
《南齊書·袁彖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