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在這個本該普天下所有孩子開心過節的時刻,卻有一些孩子因為地震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健全的肢體,他們的“六一”兒童節既讓人牽掛,又讓人感傷。

然而,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又注定與往常不盡相同,我們在為那些不幸的孩子而傷痛之時,同時又為他們在災難中表現出來的堅強和勇敢而淚流滿面、感慨萬千。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這些孩子用他們的表現和精神,為兒童節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而這種內涵即是延續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

讓我們銘記這些孩子:高舉稚嫩的臂膀,躺在擔架上向營救者敬禮的三歲孩子小郎真;雙腿被卡鮮血直流,卻不忘給救援的叔叔唱《兩隻老虎》的幼稚園小朋友任思;本已逃生,為救同伴又沖回廢墟,失去了右臂的8歲小女孩王彬;劫後餘生,卻鎮定地救起兩名同學的9歲小學生林浩;廢墟里打著手電筒看的貧困好學的女孩鄧清清;被困瓦礫下,帶領同學一起高唱《團結就是力量》的堅韌女孩郭婷婷;被救後以“叔叔,我要喝可樂,冰凍的”的憂傷逗樂中國陽光男孩薛梟……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畫面,都在講述著一個個潸然淚下的故事。穿透在這些故事中的正是不屈的民族脊樑和國家希望。

一場地震,讓我們看到了隱含在自己民族中的優秀文化和堅強品格,同時也讓我們的人性在這場災難中被不斷放大。堅韌、頑強、樂觀、團結,這不但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是重塑民族精神的一個契機。從何做起?從孩子的教育做起,從汶川地震中那些可親可敬的孩子們展示給世人的精神面貌做起。

曾幾何時,我們主觀地認為道德在商業化的大潮中逐步退隱,對孩子的教育也都帶上了市場化的功利色彩。其實正是這些偏離人性的教育讓孩子過早地打上了社會的功利主義烙印。殊不知,孩子的內心是最純真的,孩子的人性也是最閃亮的,如何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歷史內涵,延續堅毅果敢的民族性格,現代教育應該有所反思。

當城市裡的孩子被培育成溫室里的朵,我們才會體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不易;當不少幼稚園將“六一”文藝匯演開到了五星級大酒店,我們又怎么來面對在帳篷里就著微弱燈光學習的災區孩子?沒有挫折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式生活,很難想像這些被嬌生慣養的孩子會懂得感恩,會從容自如地應對災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感謝災區的孩子,感謝他們在災難降臨時表現出不屈和堅強。他們的所作所為帶給大人們的並不是簡單的一次感動,而應是整個民族、整個教育的一次徹底震撼。可以說,是他們鑄就了民族的靈魂,是他們將挑起民族的大梁。

“少年強,則中國強”。若干年前,梁啓超就發出了如此警醒。慶幸的是,災區孩子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強大。如此,“六一”兒童節,就不能止於營造一時的節日快樂,而應將災區孩子的不屈和堅強滲透其中,讓所有的孩子都學會長大,從而在將來能支撐起我們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內涵_內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