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國民待遇

央視新聞聯播最近報導這樣一則新聞:

中國向歐盟出口食品合格率達到99。8%,同時向美國的出口食品合格率也達99%。

有這樣一件榮國譽民的喜事,作為中國人的我自是榮耀萬分,然而興奮之餘又多少有點失落之感。

通過各種媒體可知,進幾年,除2004年中國向美國出口的食品與美國向中國出口的食品合格率相同外,2005年中國向美國出口食品合格率是99%,美國向中國出口食品合格率是98。8%,2006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食品合格率是99。2%,美國出口到中國的食品合格率是99%。

乍一看之下,感覺中國不愧是一個大國,其某些領域的發展比“世界首富”都更勝一籌。單看這些有些發光的阿拉伯數字,外國人就一定在猜想: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國民物質生活水平竟達到這等程度,應該算是一個跨越了。

想到這些我不禁深感汗顏。其實對於我國現時的食品安全工作,相信大家早已心知肚明。且不說前些時間深遭人們痛恨的“嬰兒奶粉中毒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單是眼前的這些就足以令我們捶胸頓足:“綠色食品”不知去向,副食品添加劑超標,滷菜和香腸是用變質肉製作,新鮮肉被註上自來水……在我們大聲疾呼要改變這種現狀時,卻也慢慢被所謂的“無公害食品”所包圍……

其實,這也不能怪誰的不是,那么大的一個國家裡那么多的問題要去面對去解決,無論怎樣也是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於是我們開始去理解並有些無奈的接受這一現實,只是我們又深感疑惑:既然國家對外食品合格率可以達到99%,那就說明我們完全有能力提供安全衛生的食品來,可為什麼偏偏到“我們這個方面”這個“99%”它就實施不來了呢?怎么國民與非國民的待遇就這么懸殊?不是有政府一直在宣傳“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嗎?

很不巧近日竟也看到有關劉洪波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真知灼見”,頗解我心中疑惑:“‘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特別是對出口食品的安全’,換句話說,就是‘高度重視人的身體健康,特別是外國人的身體健康’吧。只是這么一說,聽上去總是不太好,按照前一種說法,順耳多了。當然,也可能對身體健康的重視是不特別傾向於外國人的,而是針對了人的抗藥性的差異。因為長期吃問題食物,中國人的抗藥性增強了,長期不吃問題食物,外國人的抗藥性太差了,所以出口食品的安全就不能不‘特別重視’。抗藥性不同,需要的食品在安全程度上就不必一樣,這也算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想必我們國民的抗藥性自是“非同一般”了,感情這也是政府對增強國民體魄而採取的一項得力措施吧。

此時,我更願意用另一種角度闡明自己的觀點。

值得深思的是,在我國各項基礎設施不完備和百業待發之際,我們似乎不應該以這樣一種形式來證明我們的實力。縱然說在一定程度的影響上它還是可以突出我們的成績的。可是那些令人矚目的數字真的具有實質性的代表力嗎?縱觀全局,的確是有一些成績足以令我們自豪,可站在更高處,我們又看到了什麼呢?中國是大,可骨子裡畢竟透著虛,一個稱得上“大”的國家或民族,不在於其形,不在於其容量,而在於其內涵,在於其“質”的程度。

我們正處在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時代,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軌變型的時代,然而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我們太趨向於“前”的國際步伐,導致了我們對更多社會問題的漠視,導致了我們隱藏著更深刻的矛盾體。我們固然有能力提供高合格率的出口食品,但更趨向於外在的形式上的東西總是沒有內在的充實來得實在。其實今天,我們不防把“攘外必先安內”的精神拿出來。

早在80多年前,魯迅先生就提出要對國民進行一場“身體和靈魂”上的革命。時至今日,國民的精神面貌似乎進步了不少,只是在最基本的物質生存方面卻又要引來一場革命。

卻不知,這場革命將會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走下去……

 

非國民待遇_非國民待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