譁眾取寵

這個可以感覺到它存在的世界充斥著這么多的虛假,這個虛假的網路上就更不必說了……那些譁眾取寵的寫手們譁眾取寵的寫些譁眾取寵的所謂的文章並以之來譁眾取寵並取得了另一些同樣譁眾取寵的傢伙的寵而這些寵更縱容了那些妄圖取寵者繼續取寵的行為,於是這種“取寵行為”便肆意橫生肆意傳播肆意擴張肆意繁殖……免疫能力低的易感人群自然要被感染,然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然後變成病原體,然後散發病菌,然後有更多的人被感染,然後繼續循環……文章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有些人卻“趕時髦”盲目模仿一些諸如所謂的創新的“朦朧派”、“傷感派”、“憂鬱派”……想想如果把文學也當成是大街上賣服裝似的“趕時髦”,將是多么悲哀的事…………

某些三流寫手寫作(其實根本算不上是“寫作”,這種舉動最多不過是“抄作”或“仿作”,我只能把這種肌肉動作稱做是“寫作行為”)就象是買服裝,看到別人穿的比較“時髦”便盲目效仿,看到別人的飯碗比較香便毫不猶豫往上湊――什麼所謂的“朦朧派”、“憂鬱派”、“傷感派”……總之哪裡人氣旺就往哪蹭(或許這也正是文學界很少有特別傑出的成就,偶爾有了一些不登大雅之堂但稍微創新一點的作品便被眾星捧月似的大肆渲染,烏煙瘴氣一片狼籍的原因),蹭的好的便“前途無量”,至於那些手法不太高明的只好被淘汰,繼續尋找新的剩飯繼續蹭繼續被淘汰繼續循環,一碗飯養活了這么多人,正所謂“一人升天仙及雞犬”。當然,買服裝自然少不了要挑三揀四的,這噌飯碗也要講求手法,飯碗再香如果級別不夠也只能望飯興嘆,可望而不可即。像四大名著就算借他個金飯碗也盛不出;於是那些八零後的作品自然成了眾生效仿的對象,這個“找對象”的步驟可是基本功,重要的很……研究對象找準了可是抄襲仿作成功的關鍵!

接下來便是選好衣服後要進行的“砍價行為”了。這裡面學問也大的很。要本著經濟實惠還要符合實際情況。可想而知,這種左砍又砍拼出來的“東西”往往是看了開頭知道結尾只看結尾也知道開頭看了中間就能猜的出開頭和結尾,硬著頭皮看下去看到眼前一片茫然實在不知是該先嘔吐還是該先掉牙……(副作用便是最大程度的扼殺還沒吃飯的我的食慾,飯是省下來了,可怎么說身體也是革命的本錢)。而且,翻開扉頁,小說第一個出現的人物往往是整篇垃圾的“線人”,而且此人必定會經歷曲折多變感人肺腑但一定會順利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活到小說結尾而且還免不了要有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的“主角”。稍有理智稍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人也想像的出這些傢伙在現實生活中“情場失意”便企圖把自己想像成那“主角”來獲取一絲精神上的“阿Q”心理安慰。這種麻痹變態心理還不算成熟者還保留著最後一絲理智知道用第三人稱,而那些已經墮落到極至無可就藥者便乾脆直接用第一人稱來稱呼那“主角”!你可以想像的出這些人在用第一人稱把小說中的自己的事業安排的何其順利愛情何其圓滿時的醜態……

選好材殺好價,就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裡也有的說。首先,要用些華麗(膚淺)的包裝袋(想起一句話――險惡的用心往往用華麗的外表包裹著),於是便跟著時髦的屁股走,諸如時下流行的用朦朧憂鬱來掩飾其沒有任何存在價值的詞語,什麼“惆悵”、“憂傷”、“眼神”、“破碎”等等等等使用頻率之高傳播速度之快堪與白色垃圾網路病毒繁殖速度相媲美。更有甚者想學郭敬明就開口閉口“我是好孩子”、什麼什麼喜歡用第一象限的角度仰望天空紜紜看了就讓人感到雖然是沒吃飯的肚子裡仍是翻江倒海翻漿倒胃翻天覆地如果對自己的胃部還有留戀還不想失去它就不得不馬上仍掉那本的話語,然後準備一方便袋以防萬一……郭敬明仿出了名(這也是他的高明之處,可以做到仿的比原版香)卻仿出了一身的罵名,可憐有人哀之而不鑒,繼續來仿他的,實在是……實在是………………

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無非是作者們不停的強行麻醉自己強迫自己思考一些“人生”、“宿命”等或強行回憶一些傷感的不堪回首的往事然後等醞釀的傷感到足以淚流縱橫的時候便得意的稱自己是所謂的“靈感”來了,然後懷著傷感的心情寫一些傷感的文字然後傷感的把它投出去然後高興得意的收稿費。其行為說白了就是在麻醉自己的大腦神經,那所謂的文章自然也是麻醉劑催化出來的(其作用是麻醉一些不幸讀到它的無辜人),所以這和大街上在外攤喝酒的醉漢發酒瘋罵大街的小市民無異!

悲哀……

 

譁眾取寵_譁眾取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