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為何?

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我不大清楚,所以在這裡,理一理。

——題記

(一)

人不解的東西?為什麼昏庸無道的隋煬帝老兒卻偏偏沒忘記去開創什麼令現代莘莘學子或愛或恨的應試製度?我自是深感奇怪,這是為什麼?莫非那廝在昏庸之餘也有個勤讀N卷習慣?於是乎便將這制度給弄成了一條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升遷之道“,讓他們清楚,將聖賢書上的內容背得滾瓜爛熟就是升官發財,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徑。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日都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為所謂的“朝廷”作人才的選拔,只不過後來的官僚們為了自己的“長久幸福”而把這個東西弄得有些複雜,其大概的意思就是“識字就行,關鍵在於聽指揮(其實就是善於說上司的好話,對下屬善於壓制之徒,也算是對前輩的一種繼承吧,呵呵)“所以好多胸懷驚世奇才的臥龍雛鳳都寧願學陶潛去尋找一個能讓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理想桃花園,也不願去效法范增或孔明去扶持什麼所謂的“明主“,(明知君不堪,何苦來想照啊)。更不願意在自己原本乾淨的記憶中留下些許自己曾經不那么“原汁原味“的嘴臉。他們或許更願意在一片自由的天空下縱情地揮灑自己的才情,那不具有榮華富貴,但卻不用讓他們綁手綁腳地生活及作學問,我想,那樣的活著一定是一個天縱奇才最大的悲哀。

所以自隋朝之後,確實鮮有幾個拿得出手的“世界級“的讀書人,或者說是屈指可數,後人所稱頌的“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家”也不過是區區十二人,而真正能在世界文壇稱得上大家的也不過寥寥幾人就算涉及我們所更為熟知的,李白么?杜甫么?白居易么?還是李商隱呢?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若到國外去,能有幾個老外可以與你談論他們呢?(他們大概只明白在遙遠的中國,有個偉大的老師名叫孔子罷)而此時的國外呢,我承認那裡的資本帝國主義同樣把社會地位不高的勞動人民搞得人人自危,但他們卻不會去弄什麼無聊的應試製度來規定老百姓應當學什麼,必須做什麼。他們僅僅只要明白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行為更便捷的東西就該不斷地去追求,去創造,在他們眼中,學習就是一種很自然,而沒有束縛的行為;但當時的我們呢?學習還能有什麼期待呢?除了升官發財,就只剩下了遺臭萬年或是流芳百世了。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顯然是一心治學,胸懷若谷的文人墨客所不願去迎合的,但卻是當時的社會主流。所以當我們仔細研究中國自古以來的發明研究,不難發現許多能上得了台面的作品竟都是在應試製度 * 之前的那一段段科技還不那么發達的日子裡(反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皆是一副進步不大的模樣,至少在科學研究這方面我認為很欠缺)。除了對後來的軍事戰爭影響深遠的火藥(產自唐朝),哎,細看卻發現這僅是某個昏庸的皇帝妄想長生不死而去煉丹的荒謬的“半成品”。“。安於現狀”可說是那時“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一個不分階級的弊病,可說應試製度是罪魁禍首,就是它讓無數的書生去追求那一個又一個不那么符合社會進步需要的想法。本來尋常的人格就是一種易被金錢名利給“俗化“的東西,而中國歷史上的名君亦都有一些親內抵外,這樣以來再“GREAT“的人才恐怕只要還在世俗,都很難免其思想變得“惟利是圖“,而往往失去了最初那種指點江山,造福百姓初衷,更多的只剩下與同僚攀比,向百姓鎮壓的不良惡習。而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我想真的可算得上是少得讓人心寒了。

就是這樣的制度,中國的歷代王朝一直都沿用著,不論是皇帝還是貧民都只會一味停留在現在,就算遇到無數個能為這個大國帶來改變,帶來生機的奇才都被這個令生氣窒息的制度所拒絕。人才們的學習目的僅僅是為了去用原本萬能的知識去撐起一個古老的王朝,去滿足自身對名利的無限欲望,而不是為了科學的發展,為了國家的進步。就是這樣的傳統制度,這樣的傳統想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可悲的中國人,直到象徵著“此物消停“的末代王朝――清的覆滅。拿著“先進武器“(槍)的洋鬼子們擊敗我們仍梳著“大辮子“,銘記著“八股取士“的國防軍隊。那一刻:國難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哈哈,封建社會你也有今天!)

在那之後,中國開始了真正的學習生涯,以一個新生的姿態,走入世界這個“大班級”學會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在故步自封於自己那如同海市蜃樓般邀不可及的幻想中,懂得了自己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它明白:自己是怎么輸的又應當如何贏回來。

(二)

時至今日,在這個逐步遠離資本主義的中國現代社會中凡是適齡兒童都可以快樂地走進校園,投入學習。中國開始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大範圍宣傳:社會在不斷地進步,需要的是複合型的人才,所以我們要做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以對得住為我們勞心勞力的老師家長的期待。說句心裡話,有哪個孩子不希望以笑傲考場的成績單送給那一個個曾經為了自己而變得消瘦的人呢?常說: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人是天生的恩將仇報的冷血動物,人之所以被稱為“人“不就是因為人有人性么?因此,人懂得報答他人對自己的恩澤,對自己的幫助。

而實際情況呢?INCHINA?我想意識到這一點的學子其比例必定是少得可憐吧,至少我對自己的看法十分的自信,當我聽到了所謂的“某某中學生抱怨學習負擔過重“之類的言辭時,我就明白,中國現代社會的孩子們又開始不自信了,思想又開始偏離正確的軌道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類的消極現象呢?我想了又想,也曾百思不得其解,也曾是這個“消極怠工團隊“中的一員。到後來我看的書變得越來越多了,遭遇的教訓不斷,明白的道理也隨之積澱,釋然了……

首先,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商業化的社會環境,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學習都是通過金融交易後所形成的產物。這是現代社會一個最基本的特徵,於是在許多孩子的潛意識裡很早便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種“渴望收穫利益”的觀念,而當我們學習的時候不斷地獲取知識本來是一個很純潔,很美好的過程。但一些想法偏激的孩子卻以“利益化“來衡量這個過程,而知識恰恰又是一種必須長久地,不間斷地積累才能收到效果的神奇東西。這完全與他們所期盼的那種立桿見影的收益效果背道而行的。但眼光放長遠點就不難發現兩者之中誰更顯重要了。只是有的人被暫時的利益遮住眼光,掩埋了理智罷了。還有就是來自各種不良風氣的誘惑,而青少年本身正處在對於人情世故,社會萬象似懂非懂的懵懂階段,稍有不慎便容易走錯路,對真正的人生價值形成扭曲的認知,進而去為了一些原本就不該發生的事,作出令人後悔的決定。比如INTERNET這東西,使用得當的人成了IT精英,而反之,就成了網癮少年了。這兩類人群有什麼區別呢?很簡單,前者享受這個世界,而後者則逃避這個世界,前者能夠容納眼前的不完美,而後者則只會厭倦身邊的不完美。還有就是一些企業,為了不斷地把規模做大,擴大在“圈內“的影響力,提高業績。他們往往不惜以重金髮動“銀彈“攻勢砸向那些品牌高校的優等生(於是有的還是尚在校園內攻讀專業的在校生都早已是得到一紙“肥“約),我不知道這是否會分散注意力,影響學業,但知道這樣的事實激勵了許多中小學生,有的心裡甚至早已在暗自盤算著,自己的未來“薪“情狀況是怎么一種模樣,儼然一副:求學生涯=經濟之路的架勢。有人批評這是不認真學習,不專心念書的表現。但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說,人的任何一種行為都是帶有“目的性的,早些明確了目標,學習起來或許更能義無返顧一些,有針對性一些。畢竟各個領域上稱得上專家,稱得上教授的確實也只有那么幾個“泰斗級“人物,倒不如把這些東西弄得明白些,長大後也不用在人才市場一臉茫然地徘徊。只是當這種想法成為一種影響正常思維判斷的雜念時就得引起注意了,急功近利只會徒增類似“傷仲永”的令人惋惜的對天才的“溫柔扼殺”的負面例子,這是決對讓哪一方都感到痛心疾首的。當然有的家長那種迫切的望子成龍的心態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凡事都得有個度,不論是過於關心還是過於嚴厲都是會讓身為人子的我們喘不過氣來的,適度的批評或提醒才是我們所能接受的,畢竟,我們都只是一個心理承受力有限的孩子,不是一個寵物更不是一個犯人。(至少本人從不犬吠,更未大膽到觸犯法律)

中國,畢竟是一個剛上路不久的開發中國家,對與人才的需求量可想而知,但人才不是快餐,並不能說出現就出現,而是需要合格的師資力量,向上的新生力量作保證。

(三)

這個戰亂鮮有的年代,我們有權得到想要的自由,有時間做我們想做的事,而且不必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勞碌,更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這在封建社會時期是不可想像的,那時的人們一出生便大都有了自己注定的命運,而現在:總理的兒子會成為乞丐,而乞丐的兒子同樣能成為總理。大家都有同樣的展示平台,而命運只不過被每個人自己掌握,有什麼好抱怨世界不公呢?(不包括特殊人群,他們本身已經很不幸了)我們應當多想像一下真正考驗是什麼樣的,不要在一些小小的挫折面前就輕言鬱悶,更遑論放棄。

時代的前進腳步是從不歇的,因此“充電”注定是這個能者居之的世界的主流。永遠只會原地踏步之人遭到淘汰是必然之事。但是,除了學會不斷地學之外,還得能套用於到實際生活的操作當中,才算得上是“學以至用”的“高科技人才”。而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最高尚理由:為了生活,為了幸福地生活。也可以說成是一開始一心治學的初衷。只是後來過與繁亂的世界讓許多人再不經意間改變了自己與生俱來的一些好東西,自然也將自己學習的原動力變成了金錢,名利,甚至更多其他的東西,可以說是時間讓我們學會了改變,學會了戴上一層面具來待人接物,學會了說出善意的謊言,更學會了適時地生存下去。

聰明的你知道學習為何么?

為了填補過去的空白?

為了充實現在的時光?

為了創造輝煌的未來?

或者,三者皆是,反正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只要你還在不斷地學習:

你就是希望,你就有明天!

 

精彩推薦:


學習為何?_學習為何?作文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