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 孔子的時間感正文

孔子的時間感

作者:萬小英  (字數:900字作文)

如果有人對你說:“都四十歲了,還沒混出點聲響,讓人不怕也不愛,你這輩子算完了!”大概你會抄起手邊任何傢伙,砸他腦門上。但這話若是孔子說的呢?

孔子對四十歲這個年齡頗為敏感和注重。他說,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也就不值得懼怕了(“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還說,一個人活到四十歲,還是讓人厭惡看不起,他這一輩子也就完了(“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一個人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放到現代,這種觀念算是落伍的。但是對“以禮為綱”的孔子來說,這很正常,“禮”本身就是將人分類,個人的坐標靠他人來定位。

孔子自己四十歲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看他的經歷,似乎仍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是他晚年自述履歷說“四十不惑”。看來四十歲,他想通了一些關鍵問題,取得了內在的精神突破。這個成就,別人鑑定不了,只有自己感悟。

“不惑”源於“惑”。從“惑”走向“不惑”,是一個在內心的戰場上與各種抉擇廝殺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在硝煙沉寂的時候,鄭重其事史詩般地對一個時間點賦予標誌:四十不惑。

最大的“惑”,是時間之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莊子看水,看到的是魚之樂,孔子看水看到的是自我在時間之川的消逝。

所以,他要“追趕”。“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這是無涯學海對有限生命的擠迫,是記憶與遺忘之間的拔河。

所以,他要“成長”。“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歲月積累的能量投射,是人與社會逐漸和解的過程。

所以,他要“情感”。“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他們壽高,既為之高興,又為之擔心)。”無色無味的時光,加入情感的試劑,才會化學反應,生出色彩與溫度。

所以,他要對時間“無視”。“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聞道,晚上死了都行)。”人生的價值不在生命長短,使命為大。

孔子的時間感,說到底是一種恐懼,恐懼學不夠,孝不足;恐懼活一輩子,沒有長進,沒有聞道。那個將四十歲與人生價值聯繫起來的孔子,其實是對自己的恐懼。

四五十歲似一座山丘,引人登高瞭望。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它都是人們下意識的時間轉折點,這邊是來的上坡路,那邊是將行的下坡路。在這個高丘上,孔子終於放下了恐懼。

不惑,就是從恐懼到不再恐懼。這也是他感知時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