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 老城的味道正文

老城的味道

作者:王太生  (字數:1100字作文)

有些東西你不吃不行。吃過了,才算撫摸過老城的掌心紋路。都有哪些好吃的?當然是最民間、最本土、冒著熱氣的美食。

劉大爺的茵糕,用上好的大米磨做,鬆軟香糯,不黏牙。除了米香外,那淡淡的桂花香很討女孩子的喜歡。雪白的茵糕,暈一個玫紅的小圓點,就像楊柳青年畫上胖娃娃的眉心,點一顆紅痣。據說皇帝都曾吃過。

有痣的食物,像人一樣,有個性,內斂,或者張揚。

茵糕是文靜的,需要旺火慢慢去蒸,水汽拂過的茵糕,一寸一寸地蓬鬆。劉大爺今年69歲了,做茵糕己做了30多年。每天上午在家裡做,做好蒸熟了,帶個紅泥小火爐,擺在蒸籠里賣。陪劉大爺閒聊時,有人買茵糕。掀開蒸籠蓋,“呼”水汽一下跑出來,煙霧繚繞,遮住了劉大爺半張慈祥的臉。

老城掌心的紋路,那些交叉、糾纏,紛亂繁雜,溝壑縱橫,淺淺深深,綿長延伸,或長、或圓,蘸著芝麻、嵌著酥,各式各樣的食物,連成線,構成老城的美食地圖。

常師傅在他的小攤子前,用硬包裝紙豎一小牌,上書:常二首創,鐵板豆腐。其實那是吹的。

小城的油炸臭幹才出名哩。現在好多人重口味,臭乾投其所好。一塊臭乾切成四小塊,在油鍋里翻滾,泛黃

變酥後,用鐵絲漏勺撈上,戳上一根竹籤,淋上水辣椒,邊走邊吃。鐵板烤豆腐,烤的就是臭豆腐,它與本城的油炸臭乾在鍋里炸,是異曲同工,只不過,一個在油里滾,一個在鐵板上烤。

小城最出名的魚湯麵和乾絲,在老城的百年老店裡,新城的新店做不出那個味道。

魚湯麵的湯,用鱔魚骨熬制。一鍋湯熬上三四個小時,湯里的骨髓、膠原蛋白、魚香鮮,被一股腦兒地調動出來。吃頭湯麵的,是那些早起的挑擔賣菜、開計程車的。這時候,就有人走進店裡,用吳頭楚尾的方言問一句:早茶格曾有呢?店家應答:有了。撒上碧綠的蒜末、胡椒粉,“呼啦呼啦”地吃麵,佐一盤五味乾絲,頓時,半宵的勞頓,煙消雲散。

上海滷菜店的豬頭肉,粉爛。招牌有些暗淡,可人家才不理會這些,生意好,才是真的好。你看,才下午四點半,日頭大亮,就已生意盈門了。要說小上海的老闆娘,長得可真是好看,可人家不是本地人,安徽蕪湖的。你說,人家從大老遠的地方來,和本地人搶豬頭肉生意。

小城人喜歡在外地人面前吹噓大爐燒餅。“龍虎鬥”,它就是一隻燒餅,厚厚的油酥里裹蔥油,還有糖,咬一口,酥軟,砸吧砸吧嘴,有點甜也有點鹹。糖和蔥的組合,發揮到極致。

我們這個地方,許多人對包子很挑剔。一籠麵點里,有包子、燒賣、蒸餃、千層糕,叫“雜食”。從前功德林的包子,每天下午不排隊吃不到,就算是出大價錢,也要排隊。包子裡,嵌入蟹黃,叫加蟹包子。包子好,不外乎餡好,面好,個頭大。那個蒸籠碼得有兩米高,水汽氤氳的。問老闆娘一下午賣多少包子?老闆娘笑而不語。

老城的掌心是寬厚的,它與那些食物相生相伴數百年,並且允許它們一直存在下去。當然,有些食物消失了,老城沒有挽留得住,只能目送它慢慢走遠,消失於人們的生活。

沒有消失的,是接地氣的食物,在老城溫熱的掌心裡,它們只屬於民間。

王太生的相關文章: